丰城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寻根南昌筷子巷鄱阳瓦屑坝江西填湖广无赣
TUhjnbcbe - 2023/3/22 8:21:00

文/柳桢啸

清代启蒙思想家、*治家、文学家魏源(湖南邵阳人),在他所著《湖广水利论》里指出:江西填湖广,系指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下游人口向中游地区迁徙的移民运动。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民间有一个口口相传的“说法”,叫作“江西填湖广”。所谓“湖广”是古代省一级*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并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区的名称。

江西填湖广,据说最早出现于五代,明代达到高潮。

史料记载,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五省移民迁至湖广(湖南、湖北)的移民中,江西占了移民总数的60%左右。在两湖各个地区,江西移民占有的比例又有差异,自东向西递减,适与地距江西之远近成正比。江西移民主要来自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流域,以吉安、南昌两府最多。

移民背景——

赋税上升、生活下降

北宋时期,江西的经济等方面在南方属于比较先进的地区,人口也居各省之首。及至明代,虽然江西人口较浙江稍逊一筹,但每年所纳税粮有时甚至要超过浙江。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当时东南沿江、沿海区域经济已日趋多元化,相形之下,地处内地的江西,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注定了其发展水平将日趋下风,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准也只能是每况愈下,于是人们便把眼光转向省外寻求发展。

湖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人烟稀少

元末明初,连年的战祸,使湖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庐舍成为废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新*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约五十余年间,先后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即明初大移民,其时,两湖地区允许“插标占地”,因此而奏响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明初移民时,江西鄱阳县(古为饶州)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饶河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然后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湖南两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它省份。据历史资料统计:仅湖北一省,明初迁入的移民数就达万人,其中约万人是从江西迁入。从湖北湖南现存的家谱来看,其人口中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

江西填湖广两次高潮——

第一次移民高潮

最大的一次是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一时间长江上西行的移民船只一艘接着一艘,陆路上拖家带口的单身移民也络绎不绝。今天湖北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洪武开坎”的传说,两湖的家族中有50%就是洪武年间迁来的。

第二次移民高潮

第二个高潮则是魏源所记的清初。与洪武移民相比,这次高潮的规模要小一些。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开发,两湖的人口压力已经出现,当江西等省移民在向西迁徙时两湖也有不少人向西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有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所以,有些江西移民继续西行到了四川、陕南等地。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明朝后期,江西等省移民仍在源源不断地迁进两湖,虽然不似洪武年间猛烈,但因时间长,总量也十分可观。这些移民主要是为了在经济上寻求发展,出于经济考虑是这个阶段移民的一大特点,而且都是自愿的,不像洪武年间带有一定强迫性。这一移民的过程,也是长江流域内开发格局逐渐由东向西拓展的过程。

江西填湖广,怎么“填”的?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江西填湖广”,一个“填”字表现得多么生动形象啊!

这样填湖北——

明洪武年间(早期)根据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统计,在湖北的98万移民人口中,江西籍移民约为69万,占总人口的70%。

湖南省人口,元末明初民籍和*籍移民占总人口的39%左右,即万,其中江西移民占74%左右,则有78万(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吉安区域,二成多来自南昌诸县)。

移民分布不一,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湖北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湖北东部的家族比例中,江西移民达80%以上,而在西北部还不到30%。

 武昌府明初(.3.24)朱元璋改武昌路为武昌府,仍定为湖广省省会。

据统计,洪武年间的武昌府的民籍人口约为26万人,加上武昌的*人及其家属,共有人口数约29.4万,其中移民人口为60﹪,就有15.2万,而来自江西南昌府的移民,至少就有7万人。

鄂东北移民涌向湖北的首入之区,来自江西约占80%强。

鄂东南地理位置与鄂东北一样优越,对江西移民同样具有吸力,江西人占总数的77%。

江汉平原(荆州、汉阳二府和沔阳州)江汉平原水土丰腴,也是江西移民的主要迁入区,根据族籍统计,江西移民约占总移民人数的77%左右。

鄂北地区(荆襄山区)自古为南北、东西交通枢纽,开发条件好,根据族谱统计,江西籍人数大约占移民人数的67%。

鄂西北与川、陕、豫交界,“自元以来,四方流民争聚”“流寓多而土著少”。移民来源复杂,“陕西之民四,江西之民三,山东、河南之民一,土著二”。以陕西为主体的*河流域移民成为鄂西北人口构成的主体,占40%左右。江西移民退居第二位,占30%。湖北省西北部的宜城县(今属襄阳市辖)大多数人自称祖籍江西。

《中国移民史第5卷:明时期》第面总结:在洪武年间(早期)湖北地区的万总人口(不包括恩施州地区的少数民数人口)中,土著人口占43%,移民人口占57%。根据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统计,在湖北的98万移民人口中,江西籍移民约为69万,占总人口的70%。在79万移民中,来自江西的移民约为55万。其中,来自饶州府和南昌府的移民大体相当,各为19万左右,吉安府(治今吉安市)移民约为8万,九江府移民约为3万,其余为其他。*籍移民中也含有相当数量的江西籍士兵。

填湖南——

《中国移民史第5卷:明时期》记载:

湘北:洪武年间岳州府除石门、慈利两县外有人口(民籍、*人及家属)28.2万,其中元末及洪武年间移入的人口(民籍、*人及家属)2.8万人,为一成多。

湘南:洪武年间湘南三府(衡阳府、永州府、郴州府)的民籍、*人及其家属,三府人口约有.5万。其中移民就有19.7万左右。移民的规模不大,属于典型的人口补充型移民。

湘中,长沙府:洪武年间的民籍、*人及其家属,人口约有54万。元末及洪武年间长沙府共有移民27.6万。

常德府:洪武年间的所有人口中,元末及洪武移民人口占其64%左右。宝庆府:宝庆府洪武年间有人口约13.5万,加上*人及其家属,共约15.9万人,其中元末明初移民约4万人(*籍、民籍移民)。

湘西,在有文献记载的湘西洪武年间的个氏族中,有81个来自江西,占50.3%。

就湖南全区而言,《简明中国移民史》第页推断:洪武二十六年(年)湖南人口约为万,加上7.5万*人及15万家属,共约万。元末明初移民占总人口的39%左右,即有万,其中江西移民占74%左右,则有人口78万。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哪里——

在中国移民的历史上,江西移民,主要出自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口最多。

“鄱阳筷子巷、瓦屑坝”与“南昌筷子巷、瓦子角”以及“吉安府泰和鹅颈丘”,共同构成了“江西迁湖广”的三角形移民转运中心。

南昌筷子巷

赣江之滨的南昌府筷子巷(现南昌市筷子街),在古代是非常繁华且多为名门富贾聚居之地,官府就在此专门设立了移民管理机构,为迁出人口登记造册,办理移民的相关手续。此巷与“瓦子角”相距米,共同承担了历代移民集散中心的功能。

民间传说的“筷子巷”

一是:小巷长而窄,形似筷子。靠象山南路一端稍宽,靠上塘塍街一端更窄。

二是:“筷子巷”是客家先民叫出来的巷名,寓意“早生贵子、快生贵子”,是以“快子”,谐音叫“筷子”。

三是:小巷住户多为富商土豪,希望子孙科举高中、快着紫袍,于是把“快紫”叫做“筷子”。

鄱阳筷子巷

在如今的湖北、安徽的许多族谱中,记载先祖于明初自“江右饶州府鄱阳莲湖筷子巷”迁来……

鄱阳筷子巷名字的由来

一是:从前那条街以蔑器闻名,是古时鄱阳县城有名的手工业街。

二是:据鄱阳地名资料记载:鄱阳筷子巷在明初时期,周边移民由陆路到此集中,再到鄱阳湖边瓦屑坝乘船北上。

三是:现在,古老的“鄱阳筷子巷”只存在于江西移民后裔的记忆深处……

瓦屑坝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同时又是古陶遗址,湖边今存有大量的瓦屑,瓦屑坝就此得名。瓦屑坝是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两省的集散中心,*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

鄱阳莲湖乡瓦屑垻,记录着江西大移民的历史。

瓦屑坝后人移民湖北的家谱

大冶《余氏宗谱》:“一世祖捻,南宋人,世居江西南昌县瓦屑坝。第三世壁胜生荣叔、荣英。荣英自江西徒居湖北大冶。”

*陂《谢氏族谱》:“谢伯六于洪武七年(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陂西南乡共木岗。”

*冈孝友堂《张氏宗谱·永宁菴叙》:“本族由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迁*冈。”

湖北郧西道光年间《杨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为江西鄱阳瓦屑坝人,从陕南辗转迁移至鄂西北。

《*陂县志》:该县东甘棠铺镇万姓宗族是明初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过籍而来。

移民的路线

复原当时的移民路线,可以看到移民是水陆并举迁入两湖。

进入湖南以陆路为主

湘东与赣西之间的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山脉,呈北北东向雁行错列,海拔大多在千米以上,是湘江与赣江的分水岭。这些山地之间的长廊断陷谷地或斜谷地就构成了江西以及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移民进入湖南的天然交通孔道。

进入湖北以水路为主

移民充分利用了长江、汉水交通动脉。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堤乘船溯江而上,先选择鄂东定居,故东部江西移民最多。然后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扩散,一路继续沿江西进,一路进入汉水逆流而上,另一路则走随枣走廊的陆路通道。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移民则通过两条路南下,陕西移民主要沿汉水河谷通道首先进入鄂西北,其它北方移民则穿过南阳盆地到达襄樊,由此再向其它地方扩散。所以,北方移民大多分布在湖北西北和北部。

“无赣不成市”江西移民商人的情怀

明中期以后,江西的工商业移民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那时享有“无赣不成市”盛誉。

例如,当时在湘潭经商的江西移民发了财后,他们在家乡樟树成立了“宾兴会”组织,并把大量的钱财汇给该组织,用于资助一些出生贫穷家庭、但有识有志的青年进京赶考,参加科举考试。到后来,宾兴会的功能不仅是资助有志青年,还变成了当地的财*机构,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江西货郎哥

江西货郎哥,就像种子,到处都能扎根生存。江西商人最为活跃的地区是两湖,其次为云、贵、川

在长沙,临近湘江有一条名叫“坡子街”的小街,是当时长沙市里最有名的金融街,街上的不少钱庄和批发商行的老板,都是江西人。在湘西凤凰古城,清末民国年间在这里经商的江西商人,成为了古城凤凰最富有的阶层。

在汉口,盐、米、木材、药材、布和当铺,人称六大行业,都有江西人在经营。尤其是汉口的药材业,江西商人几乎垄断了这个行业。在湖北的洪湖、郧阳、钟祥、天门,也聚居着大量的江西商人。

《婚事和蛮歌》里说道:“江西货郎哥,挑担到你家,你家小姑娘,爱针又爱线……”由此可见江西商人在民间的地位。

建造万寿宫

赣文化遍布半个中国,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江西商人就会不约而同做起的第一件事情―――建造万寿宫。在江西商人的眼里,无论大富还是“小康”,无论是团体还是独行于江湖,都忘不了赣人的人格神―――“许真君”。

明朝以来,迁移在外的江西人在京都及各省省会几乎都建有万寿宫,其附属或是另建的江西会馆,更是星罗棋布。就连云南省由北向南,直抵滇缅边境,也有比比皆是的江西万寿宫。在湘西的凤凰古城,江西会馆万寿宫和陪衬建筑遐昌阁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江西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四川人“麻辣”皆可

明晚期(大约公元16世纪末),辣椒由欧洲开始传入我国,很快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吃辣椒著称。人们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麻辣”皆可。湖南因为盛行吃辣椒,“湘妹子”也因此多了一个“辣妹子”的别称。

江西人、湖南、湖北、四川都爱吃辣椒,可能与气候有关系。

“江西老表”的来历

一种说法是湖南人是江西人的后代,因此与江西人祖上是表亲戚关系,于是就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另一种说法是江西人的先人们很相信风水,他们在迁移的途中为便于掌握方向,老是爱带着一个表(古时的罗盘),因此外省人称江西人为“老表”。

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

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人,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

“解手”的解释

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据考证,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根南昌筷子巷鄱阳瓦屑坝江西填湖广无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