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在连绵战地,在熊熊战火中,天地为炉,造化为工,众生为铜,煅烧着那个时代独属的精神内核。生存和杀戮,仁慈和残暴,智谋与粗鄙,勇敢与怯懦……人人无不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厮杀着,以一口气、一条命去争那未知的命运。
在一众豪杰英雄中,汉高祖刘邦脱颖而出,他起于这个时代,亦终于这个时代。自48岁白手起家,到56岁建邦称帝,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刘邦就从乡野无赖登上了帝王之位,这实在是一部了不起的人生奋斗史。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以叙事话语对历史进行构建,将刘邦的传奇一生还原在人们的眼前,形象生动再现了刘邦的上位奋斗历程,其中的险象环生、辛酸苦楚不在话下。
斯人已去,逝者如斯,后人们且从《史记·高祖本纪》中审视仰望草根刘邦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那不平凡的人生之路的。
1.西行入关,刘邦的反秦人生
自千古一帝秦始皇驾崩之后,时局陷入动荡。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陈胜吴广起义。时年,刘邦己经48岁,近知天命的年龄,丰西泽纵卒事件后仓皇逃窜,躲匿于芒砀山泽之间。而陈胜吴广的起义,给了刘邦一个恰如其分、主动参与到时代发展的契机,刘邦的人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刘邦顺利占据沛县,成为沛公之后,他有了反秦起义的基本条件,形成了他早期*事势力的雏形。然而初次行动便出师不利,刘邦遭遇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背叛。秦二世二年,刘邦派雍齿守丰(今江苏丰县),没想到雍齿受降于魏,反为魏守丰。刘邦恼怒,但是返攻丰未能下。
接下来司马迁对于刘邦的*事轨迹记录的清楚透彻:刘邦为攻下丰城,先后投靠了东阳宁君和项梁。在项梁处,得兵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此时的他才算有了自己的士兵。此后,刘邦在西入关之前,大大小小打了数十场仗,却是输多胜少,颇不顺利,但是他仍旧向前推进,可见刘邦心智之坚强。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年)项梁战死后,楚怀王收取*权,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并令刘邦向西扩展,直取关中。而项羽不仅被楚怀王驳回了西入关的请求,还被安排北上救赵。楚怀王的安排对于刘邦的偏袒不言而明,因为相比项羽,刘邦本身宽厚仁义,且出身微贱,楚怀王并未将其视为后患之忧。
刘邦仁爱宽厚的长者形象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是从其他人的言论中体现出来的,可见自起事后刘邦在诸人面前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这种外在形象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很有利的,能够吸引有志之士的加盟。如果说此前的刘邦实力不强,只能算是小打小闹,那么此时的刘邦手握一定的兵权,一跃成为反秦不容忽视的一支强大力量。历史的车轮将刘邦推送至此位,刘邦成大业可由此奠定。
刘邦自此一路向西,在入关之前,他一路上打仗,一路收编残兵败将,一路招贤纳士。在高阳,刘邦遇到了对他反秦助力很多的谋士郦食其。郦食其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面对刘邦的倨傲,他态度不卑不亢,言行文质彬彬,对刘邦长揖,是对刘邦表示足够的尊重,随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刘邦的心思,则显示了自己确实胸有大才,从举止到言辞都显智者之风。
刘邦此人虽有乡野的粗鄙,却也尊重有真才实学之人,故而“摄衣谢之,延上坐",对郦食其表示了极大的尊重。这件小事表现了刘邦大度之态。而且刘邦从善如流,欣然接受郦食其的策略,袭击陈留,获取秦*储粮。
西行之路几多战役,胜胜败败不在话下。刘邦也曾在颍阳屠城,也曾封锁*河渡口阻止赵国别将司马卬渡河入关;刘邦愈战愈勇,想在反秦作战即将结束之时分得一杯权势之羹的心思越发活络。
后来,在张良的提醒下,刘邦改变*治策略,由武力镇压转为怀柔安抚*策,最后不费一兵一收复宛城。而且刘邦自宛城不战而降后一路势如破竹,秦*剩余力量也多瓦解,刘邦顺顺利利地率先进入关中。
项羽如今安在哉?此时,他收复章邯,“行略定秦地”。然而即便项羽再骁勇善战,亦无法改变刘邦先入关中的局势。
刘邦入驻咸阳后,他做了几件事来安抚秦地百姓,其一,放秦王子婴一马,并未杀他;其二,刘邦欲入住咸阳宫,听得属下劝诫,放弃此举,还*坝上;其三,刘邦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收复民心。这些事情做完,影响如何?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与项羽杀子婴、屠烧咸阳宫的做法相比,刘邦不可谓是王者之胸襟。
刘邦的言行举止都在流露出他对称王关中的跃跃欲试之心,故而范增力谏项羽对他杀之而后快。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是刘邦的人生转折。《高祖本纪》对于鸿口宴的记叙非常简单,大部分的文本叙事多集中在《项羽本纪》中。但是,司马迁三言两语中就将其中的惊心动魄呈现在读者眼前。先有项伯的暗中相助,后有项羽的重情心软,再加上刘邦亲随樊哙、张良的周转斡旋,刘邦有惊无险地逃出生天。
项羽就此失去斩草除根的绝佳机会,实在是遗憾。
2.争权天下,刘邦的伐楚生涯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虽然也曾分封功臣良将,却未能安抚人心。此时的局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位于巴蜀汉中等荒凉之地。韩信上谏,其中“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磅礴之言让刘邦下定了一争天下的决心。
是时,项羽部下的各位诸侯将*也纷纷起兵造反,好似水珠落入滚沸油锅,噼里啪啦迸溅开来,刚刚安定的中原大地又陷入腥风血雨的混战。
除去真刀实枪的战争,刘邦还善于制造有利的*治形势,占据舆论优势。比如,“*治作秀”,在得知义帝死讯,他“袒而大哭”,伤心欲绝。哀痛倒未必是真哀痛,更可能是借此激怒天下,讨伐项羽的不忠不义。可是即便是作秀,也说明了刘邦有着灵敏的*治嗅觉,善于抓住时机,煽动人心。
后来,刘邦逐渐将项羽分封的诸侯一个接一个地都收拢在身边,眼看着形势大好,直到挥兵攻打彭城,最后被项羽大败。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各奔前程。刘邦一方形势急转直下,原先笼络的部下纷纷投靠了项羽。
在彭城兵败后,刘邦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吕雉等人被项羽抓住扣留。“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刘邦为牵制部下,在栎阳将孝惠立为太子,让各诸侯的子女一同汇集到栎阳充当太子的侍卫,实际上是把“诸侯子弟”押为人质以收拢诸侯,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治手段,由此可看出,刘邦具有综观全局的远见。
后来,在危急存亡之际,刘邦听从了陈平的离间计,利用了项羽的刚愎自用与手下人的不平衡心理,除去了项羽的忠心谋士范增,让项羽失去了堪比左膀右臂的助力,削弱了项羽的实力。
楚汉之争初期,楚汉双方实力对比悬殊,那么刘邦一方是如何转变自身的不利形势的呢?一方面,项羽分身乏术,在战场上多地辗转,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刘邦听从身边谋士意见,在战线前方或坚壁不与战,或联手其他诸侯攻打项羽,或偷袭成皋,或打游击战,总之不给项羽喘息的机会,在战线后方还不断安抚民众,大赦罪人,收复民心。再加上刘邦身边忠心将士的拼命保护,比如,当刘邦被楚*围困荣阳,纪信佯装汉王诈楚的计谋为刘邦的逃亡争取了有利的环境和时间。
再后来,刘邦项羽相约广武对话。刘邦先声夺人,乃至是强词夺理,慷慨激昂的历数项羽十宗罪,在道义上占据舆论优势,将项羽钉死在耻辱柱上。当项羽怒而射伤刘邦胸部后,刘邦却捂着脚说:“虏中吾指。”这是稳定*心的随机应变策略,体现出了刘邦临危不乱和机敏的特点。
所以,刘邦充分利用自己的*治头脑,从兵力、从智谋上一步步地在战争形势上占据上风。
在内忧外困之下,项羽不得已与刘邦言和,中分天下。然而,刘邦虽然应了,但是转头追击楚*。在多方势力的围剿下,项羽垓下大败,被逼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被迫乌江自刎。至此,楚汉争霸落下帷幕。
在历史的这一刻,周王朝东迁后数百年天下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的局面得以终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朝代--汉代拉开了序幕。
虽然汉高祖刘邦反秦伐楚的历史早已远去,但是这一段精彩纷呈又危机四伏的岁月却从未褪色。
对于刘邦何以从一个草根无赖击败项羽而登上帝位的原因,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不过两点,一是对部下大方,不吝封赏;二是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即便看起来并不难,然而出身贵族阶层的项羽却做不到,这是他矜功自伐的性格弱点,也是他在战争中丧命的原因所在。
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多种性情杂糅于一身。虽然在危险来临之时,刘邦亦贪生怕死,不乏小人行径,比如,亡途弃子、烹翁分羹等等。在刘邦心目中,相比于规则和道德,生命的安全化和利益的最大化才是他反秦伐楚人生路的考量标准。
但是,瑕不掩瑜,刘邦具有非凡的领袖魅力,他外示豁达大度,内藏深沉城府,使他能运用智慧、威势、权术驾驭文武群臣,从而在反秦伐楚的道路上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最终让他从粗鄙的市井之人逐渐蜕变为一个有着非凡领袖魅力的上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