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邹韬奋抗战大营救中的爱国报人读创
TUhjnbcbe - 2023/1/23 19:24:00

◎彭全民关于抗战期间被困香港爱国文化人士、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的秘密大营救,正如茅盾所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在这个大营救中,有这么一个爱国文化人,他的名字就叫邹韬奋。韬奋是他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他曾对好友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自勉延志,就是他改名的意义。根据年《曾生回忆录》、年《胜利大营救》、年《龙华史志》等等的记载,给邹韬奋的一生做个简介。

[captionid=attachment_align=alignnonewidth=]

▲邹韬奋[/caption]邹韬奋,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清光绪二十一年(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安市下渡村。祖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邹韬奋乃南宋状元邹应龙后裔,邹应龙传至十八世孙邹建元,自清乾隆年间因商由江西丰城南槎徙居渡口村。又八传至邹韬奋祖父邹舒予,号晓村,前清拔贡,先后任福建永安、长乐知县,官至延平知府。父亲邹国珍,号庸倩。母亲查氏,系浙江海宁查氏之后,15岁出嫁至邹家。生育三男三女,邹韬奋居长。清光绪二十五年(年),邹韬奋的祖父告退,父亲带着家眷在福州市做候补官。邹韬奋6岁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培养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民国八年(年9月),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民国十年(年)7月,邹韬奋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未能遂父亲“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的心愿。民国十五年(年)10月,邹韬奋担任《生活》周刊编辑,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出版工作。他锐意革新,确定《生活》周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民国十九年(年)邹韬奋又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分支店及办事处达五、六十处之多的生活书店。民国二十年(年)9月26日,九·一八事变八天后,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报道这一事变,从此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使《生活》周刊成为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的舆论阵地。民国二十二年(年)1月,邹韬奋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6月18日,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被国民*蓝衣社特务暗杀,邹韬奋也名列黑名单。7月14日,邹韬奋前往欧洲,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流亡生活。经过漂流海外两年的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邹韬奋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逐步将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到马克思主义方面来。民国二十四年(年)8月,邹韬奋离开美国回到中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1月16日,他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邹韬奋在《大众生活》报刊上接连发表评论,痛斥国民*当局的卖国行径,高度赞扬了学生救亡运动:“这是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同年12月与沈钧儒、厉麟似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当选为执行委员。邹韬奋为抗战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民国二十五年(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出至第16期,被国民**府查封。3月邹韬奋出走上海,第二次流亡,前往香港。在港和好友金仲华一起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于6月7日出版了《生活日报》。邹韬奋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力求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大众生活》回迁上海,同年7月31日,邹韬奋和沈钧儒、陶行知、章乃器等四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公开信,支持共产*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蒋介石及国民**府促成救亡联合阵线的建立,联合各*各派,为抗日救国而共同奋斗。同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和救国会的其他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共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各地民众纷纷组织游行、集会等活动,声讨国民**府,强烈要求释放7位爱国人士。在天的狱中生活里,邹韬奋表现出无畏的革命风范及英勇的斗争精神。民国二十六年(年)“七七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7人释放出狱。8月19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次年7月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实属罕见。销售量突破30万份,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鼓舞了民众抗日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民国二十八年(年)4月起,国民*当局陆续对生活书店分店进行封闭或迫令停业;所出图书,一律禁止发行或没收。民国三十年(年)2月,除重庆分店外,生活书店在国统区内的50余家分店全被封闭,所有职工均被逮捕或遣散。2月15日,在第二届国民参*会第一次会议行将开幕之际,邹韬奋愤然辞去国民参*员之职,秘密离开重庆,辗转抵达香港,是他第三次流亡。5月17日,邹韬奋在香港重办《大众生活》。该刊发行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销数很快达到10万份。他根据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撰写出长篇史料《抗战以来》,意在为着中国抗战救国的光明前途,“唤起国人对于*治改革的认识和努力”。民国三十年(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民国三十年(年)1月9日午夜,邹韬奋、著名作家茅盾、翻译家戈宝权、理论家胡绳、沈志远等二十余人乘三只小艇,开始了第四次流亡。趁着月色蒙蒙从铜锣湾偷渡九龙。12日经荃湾出元朗,经落马洲,越过深圳河到赤尾村。13日越过宝深公路,爬过梅林坳,安全到达东江抗日游击队总部宝安的白石龙村。同日到达的还有五、六十人。[captionid=attachment_align=alignnonewidth=]

▲宝安白石龙村。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部常驻此地,也是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从香港脱险后,回内地第一站所在地。[/caption]白石龙村,二三十户人家,有一座漂亮的两层小楼,还有一个小教堂,村后是茂盛的树林,村前有一条小涧。就是这样一个满山荆棘的小小的山村,前后竟接待了数百名闻名中外的名流学者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及各方面的重要民主人士,在深圳历史上真是一个奇迹。第一批文化人到达的当天晚上,总队领导曾生、林平等同志亲自接待,请他们吃了一餐美味的狗肉宴。虽然只有一荤一素两道菜,茅盾说:“这顿饭吃得真痛快,永远也忘不了!”当晚大家围着篝火火堆开了一个野外联欢晚会。第二天,总部召开座谈会,庆贺和慰问韬奋、茅盾等文化人脱险归来,并传达了*中央和周恩来同志对抢救工作的指示。座谈会开得十分热烈,韬奋说:我们是一支文化游击队。没有人民的枪杆子,就没有人民的笔杆子。茅盾说:这是抗战以来,简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行动。根据地的人们亲切地称他俩“韬公”、“茅公”。根据邹韬奋意见《新百姓报》和《团结报》合并,改名为《东江民报》,邹韬奋考察时,为报社挥毫书写了“东江民报”的报头。茅盾也为东江民报的副刊“尾声”题了刊名。韬奋经常为报纸写稿改稿。在韬奋的热情帮助下,报纸质量及稿件、版面编排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扩大了报纸的影响。[captionid=attachment_align=alignnonewidth=]

▲邹家华年初题的《龙华史志》封面[/caption]1月20日,部分同志要离开白石龙时,邹韬奋挥笔写下:“保卫祖国,为民先锋”的题词,赠给曾生同志,对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作了高度的评价。韬奋在题词的跋里定道:“曾生大队长,以学生奋起,领导爱国青年组成游击队,保卫祖国,驻*东江。韬以文化游击队自港转移阵地,承蒙卫护,不胜感奋!敬书此奉赠,籍志谢忱!”韬奋把题词交给工作人员后,即离开白石龙山寮,前往阳台山的蕉窝村山寮。韬奋夫妇与长子邹嘉骅、次子邹喜骝、女儿邹嘉骊,也来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来护送去了桂林。[captionid=attachment_align=alignnonewidth=]

▲年1月20日邹韬奋赠给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司令员的题词[/caption]生活书店的徐伯昕和戏剧界的许幸子、凤子美术界的特伟等一百多人住进了扬美村山寮。2月中旬,*中央得悉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安全到达东江游击区,发来了慰问电报,并对游击队和港九*组织参加秘密营救工作的人员,给予了表扬。林平、曾生等领导同志带了几只狮头鹅和几瓶酒,来到山寮招待所进行慰问,传达*中央慰问电。2月下旬,因烟头起火,蕉窝山寮暴露。韬奋等迁去了能住四五十人的深坑山寮,加上报社和警卫班,共七八十人。深坑山寮位于龙华墟南约20里。在这里韬奋帮助《东江民报》改版和创刊,并写了《发刊词》。几天后,这批文化人陆陆续续转移到内地,离开了东江游击区,因国民*在沿途各关卡悬挂邹韬奋像片,密令“一经发现,就地惩办”。韬奋、戈宝权、胡绳、沈志远等几位著名文化人,不容易通过国民*统治区,在部队多留了两个多月,直到4月,才陆续转移。[captionid=attachment_align=alignnonewidth=]

▲年1月,从香港胜利脱险的邹韬奋、茅盾、老舍、厦衍等人合影。[/caption]韬奋离开东江游击区时,部队**干训班的同志集体欢送。韬奋望着学员们的枪支,望着相处了三个多月的战友,激动地说:“我为民主与自由而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总是感到力量不够,现在看到你们光亮的枪,看到你们的亲热的面庞,我是多么兴奋啊!同志们,希望你们握紧手中的枪,这是胜利的保证!”[captionid=attachment_align=alignnonewidth=]

▲年解放*出版社出版《胜利大营救》封面[/caption]4月21日,总队排料一个加强排护送韬奋过了铁路东,到达惠阳,这是韬奋第五次流亡。下旬韬奋在郑展的护送下,住进老隆秘密联络站。然后到达梅县西南八十多里的偏僻的畲坑乡江头村陈启昌家隐蔽起来。直到9月25日由郑展、冯舒之护送离开梅县,这是韬奋一生中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流亡,经老隆、隆川、连平,到达韶关市郊牛头潭,坐火车到株洲渌口镇。冯舒之与韬奋辗转长沙、武汉、汉口,前往沦陷区上海斐德路韬奋生活书店同事陈其襄家里,住到11月,才在组织安排下,历险到达苏北解放区和苏中解放区,在苏中受到粟裕、陈丕显的热烈欢迎。韬奋参观、访问了许多学校,并和当地群众、部队一起生产、劳动。亲身的感受和体会,使他感慨万千,倍受鼓舞。第二年3月,邹韬奋不幸查出罹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医。他忍受耳癌袭来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赶写了《患难余生记》一书(未完成)和《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表达了他对蒋介石实行反动*策的愤慨。弥留之际,邹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的申请:“请中国共产*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民国三十三年(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享年48岁。同年9月28日由周恩来亲自修改的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发出。唁电表示接受邹韬奋的临终请求,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员,并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到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年11月15日中共领袖毛泽东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时任八路*总司令朱德挽邹韬奋联:“爱国志士,民主先锋。”出版主要的著作在《生活》发表有:-年《小言论》(1-3集)、-年《萍踪寄语》(散文,1-3集)、年《经历》(回忆录)、《韬奋言论集》(杂文)、年《激变》(评论)等等。在韬奋出版社出版的有:年《抗战以来》(散文)、年《患难余生记》(散文)、年《韬奋文录》等等。翻译的著作有:年《上海生活》出版的《革命文豪高尔基》;年《读书偶译》等。韬奋夫人沈粹缜拉扯子女长大,送往延安和华中解放区参加革命,解放后任第二至第六届全国*协委员。长子邹家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年冬亲到白石龙大营救纪念馆指导,年在北京给白石龙大营救纪念馆题馆名,年在北京给《龙华史志》题写书名;二子邹竞蒙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韬奋精神,就是热心报刊,“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报务精神;就是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就是在舆论界独树一帜,不避个人安危,一直高举着抗日的大旗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百折不挠,始终坚守信念,为理想而奋斗不息,为真理而战斗不屈的精神。年邹韬奋被评为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作者彭全民为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监事长、文物保护专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邹韬奋抗战大营救中的爱国报人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