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江西要这样干!
15日,小编了解到,省委、省*府近日已出台《关于江西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省深入实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提出具体目标。
视觉江西郭锋杰摄
《意见》提出,我省要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引领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支撑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粮食和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高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国际旅游休闲康养胜地。
到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台阶、向4万亿元迈进,实现生态环境、营商环境、人居环境、社会治理、发展态势和成效“五个全国一流”。
文件有诸多亮点,小编为大家划了部分重点内容,一起来看:
1.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2.全面增强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中心城市。加速壮大上饶和宜春区域性中心城市。
3.加快建成赣深、昌景*、安九、兴泉铁路,开工建设昌九客专、长赣高铁、瑞梅铁路、吉武温铁路。
4.强化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四大开放门户地位和作用。
5.打造鹰潭“世界铜都”、赣州“中国稀金谷”等产业名片。
6.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
……
关键词一:
大南昌都市圈
《意见》指出:要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有序推进都市圈市域(郊)铁路规划和建设,全面落实都市圈城市住房公积金贷款一体化合作。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支撑区。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强化九江、抚州支撑作用和赣江新区引擎作用,支持九江打造通江达海的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记者许南平/摄
关键词二:
区域性中心城市
《意见》指出:全面增强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中心城市。加速壮大上饶和宜春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赣州市中心城区,视觉江西唐燕摄
关键词三:
推进交通强省
《意见》指出:要开工建设昌九客专、长赣高铁、瑞梅铁路、吉武温铁路,规划建设常岳昌、昌厦金、咸修吉、景鹰瑞等铁路;
视觉江西廖敏摄
加快寻乌至龙川、信丰至南雄、遂川至桂东、上饶至浦城、通城至铜鼓、阳新至武宁等高速公路建设;
视觉江西邓和平、王小武摄
加快推进昌北国际机场三期、赣州*金机场三期、井冈山机场三期、明月山机场二期和三清山机场扩建项目,建设抚州机场、瑞金机场;实施赣江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动浙赣粤运河规划建设。
关键词四:
开放新格局
《意见》指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强化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四大开放门户地位和作用,支持南昌、赣州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视觉江西李琼、曾文栋摄
支持南昌加快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打造赣州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统筹各类平台资源,积极申报创建江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南昌、赣州、九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争取设立吉安、景德镇、上饶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南昌、赣州、九江、井冈山等综合保税区。
关键词五:
江西产业“名片”
《意见》指出:重点依托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打造万亿级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打造鹰潭“世界铜都”、赣州“中国稀金谷”、南昌“航空城”、宜春“亚洲锂都”、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等产业名片。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南昌飞行大会,记者王祺邓丹摄
关键词六:
世界一流大学
《意见》指出: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行列。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江西开展合作办学,支持更多省内特色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南昌大学,许航摄
更多“干货”内容
请跟着小编一起看全文:
文件全文如下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府
关于江西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
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
为切实担负起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赋予江西的重要历史使命,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深入实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努力实现江西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崛起,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和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效率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高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展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江西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打造全国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引领区。发挥同时毗邻长珠闽的独特优势,以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统领,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高水平开放格局。
——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打造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区。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积极探索针对性原创性差异化的改革路径和方式,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能推广的“江西模式”。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支撑区。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重塑“江西制造”辉煌。
——建设全国粮食和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工程、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工程,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持续增强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江西贡献。
——建设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高地。全面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完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多元转化路径和*策制度体系,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提供“江西方案”。
——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高地。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等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康养胜地。推动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加快传统观光游向文旅体验游转变,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休闲康养胜地。
到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台阶、向4万亿元迈进,实现生态环境、营商环境、人居环境、社会治理、发展态势和成效“五个全国一流”。到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的更高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构建江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深入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动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的系统性创新,“十四五”期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加快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一核十城多链”的区域协同创新布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科学技术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持续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实施国家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建好用好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西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等重大平台,争取国家中药产业创新中心、中科院天文台射电望远镜加快落地,积极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各类国家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链急用先行项目,力争在航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中医药提取和新药研制、高性能金属新材料、高端精密制造、高性能储能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参与国家关键共性技术、先进技术攻关,支持领*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支持江铜集团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依托江铜集团、新钢集团、江铃集团等行业龙头,建设一批专业中试基地,积极创建综合性中试基地。支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尽职免责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激励和科技评价机制,完善与“揭榜挂帅”制度相衔接的*策体系,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人才赣*”。
(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深化产业链链长制,大力推进“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施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工程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快打造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一批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大力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重点依托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打造万亿级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打造鹰潭“世界铜都”、赣州“中国稀金谷”、南昌“航空城”、宜春“亚洲锂都”、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等产业名片。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三)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虚拟现实技术(VR)产业、物联网产业、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北斗产业和区块链产业。扎实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制造业企业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深入推广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3专项)试点,推广线上消费、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线上服务,打造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和工业设计中心。加快建设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强化国际陆港与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高铁站等功能区域快速连接。加快建设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进一步集聚绿色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吉安、赣州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和科技、互联网、金融、体育等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培育一批骨干旅游企业,打造一批文旅精品线路,持续扩大“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影响力。
(四)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和延伸带。主动承接京津冀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地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其他省区市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重点推进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合作,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鼓励各地采取“园中园”、“飞地”托管、股份制等模式,承接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转移。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五)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府更好结合。提升打造国企改革“江西样板”,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优化省以下*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防范化解地方*府隐性债务风险。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
(六)构建内陆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内陆双向开放质量和效益,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格局。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强化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四大开放门户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多式联运中心,鼓励进出口货物就近向物流枢纽集疏,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鼓励口岸、综合保税区加强与沿海口岸联动发展,支持南昌、赣州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七)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支持赣江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功能平台建设,探索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省际合作园区。依托昌北国际机场集聚临空指向型产业,积极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支持南昌加快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打造赣州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统筹各类平台资源,积极申报创建江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南昌、赣州、九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争取设立吉安、景德镇、上饶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南昌、赣州、九江、井冈山等综合保税区,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或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赣州*金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场实现对外开放。做大做强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世界赣商大会等综合性经贸活动平台,扩大世界VR产业大会、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专业性平台影响力。
(八)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系列*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动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拓展“赣服通”服务功能,推进“赣*通”扩面提质,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全面推行*务服务“一次办”“异地办”“帮代办”“容缺办”“掌上办”,建设全国*务服务满意度一等省份。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广应用,实现物流与监管等信息全流程采集和监管单位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全国一张单”管理模式,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进“一照多址”改革,不断提升企业开办经营便利化水平。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积极构建亲清*商关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健全产权司法保护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四、以融合共进为路径,促进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九)提升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能级。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强化核心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建设五大功能片区,加快中心城区高端产业集群和人才集聚,打造富有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有序推进都市圈市域(郊)铁路规划和建设,推进实施南昌至周边市县的“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增开南昌至周边市县的公交班线和铁路列车班次。强化九江、抚州支撑作用和赣江新区引擎作用,建立健全都市圈市际联席工作机制,强化板块间产业分工协作与联动发展,支持九江打造通江达海的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全面落实都市圈城市住房公积金贷款一体化合作,推动更多景区纳入都市圈旅游“一卡通”。加强与武汉、长株潭都市圈融合互动,合力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十)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县城承载力。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导向,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加快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增强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发展,提升重点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建设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中心城市。加速壮大上饶和宜春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提升上饶“两光一车”和宜春新能源(锂电)、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其他重点城市发展能级,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城市品质,加快塑造空间结构清晰的城镇组团。鼓励各市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提级扩能。加快建设新宜吉六县转型合作示范区,推动融合发展、协作共赢。
(十一)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推进城市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转变,持续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居民幸福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城市体检、生态修复、功能修补工程,加快南昌市青云谱区、九江市浔阳区、景德镇市珠山区、萍乡市安源区等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统筹推进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大幅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完善城市管道燃气和供水管网,利用好人防资源。全面推广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推动鹰潭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完善设市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健全城市废旧物品回收分拣体系,推动各设区市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在南昌、赣州、抚州等具备条件的城市率先打造一批完整居住社区。
(十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着力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巩固提升粮食主产区地位。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初加工向精细化、高品质化发展,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鹰潭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省级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提升推广“余江宅改”经验,推进永丰、湖口、大余宅改国家试点工作。完善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健全乡村发展投融资体制,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开展“千企兴千村”行动,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加快全省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大力开展“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系统建设。建设改造一批县乡商贸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新型乡村便利店,支持快递进村。加强财*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和人才智力支持等方面*策有效衔接,保持主要帮扶*策总体稳定,分类优化调整现有帮扶*策,力争井冈山、瑞金等地纳入脱贫县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国家试点。
五、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十三)筑牢绿色屏障。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为抓手,加强“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保护,全力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作,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建成长江岸线江西段绿色生态风光带。加强鄱阳湖保护和治理,深入实施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计划,持续推进退耕还湖还湿。持续提升赣江两岸重要湿地修复、两岸复绿和森林质量,依托赣江、抚河、信江等主要河流建设生态河流廊道和湖泊廊道。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推广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和萍乡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开展长江岸线、鄱阳湖沿岸以及主要河流沿岸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在赣南山区、赣中丘陵区、赣北平原滨湖区等特色生态单元,探索打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示范区。
(十四)强化污染治理。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针对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落实差异化环境准入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持续加强“四尘三烟三气”治理,推进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完善各类污染源排放清单数据库,开展省际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快建制镇、乡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推动赣粤东江流域、赣湘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建立健全涉长江流域跨省和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改造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维护。扎实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推进瑞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化。推动南昌、九江等地实施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扩能提质改造,补齐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应急处置设施短板。完善船舶水污染物转移处置联合监管制度,实现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移和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加强噪声污染控制与治理,提高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十五)畅通转化通道。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广抚州国家试点经验,争取我省全域纳入国家试点范围,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加快完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多元转化路径和*策制度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信息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健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推进省域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将“江西绿色生态”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生态品牌。做大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举办全国性的生态产品推介活动,打造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平台。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地方标准。
(十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体系,研究出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开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探索创建省级零碳产业、负碳产业创新区。全面落实能耗双控约束目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坚决遏止“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立健全能耗监测体系和监察机构。支持萍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丰城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工作,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减碳协同。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节能和电动汽车,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推动南昌、赣州、上饶创建绿色出行城市。完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强化碳排放监测与评估,持续提升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六、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增进人民福祉
(十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健康江西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分类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防控救治网络,医院建设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为重点,医院医院,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按要求做好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加快完善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服务。构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和救助机制,统筹推进城镇扶弱助困工作。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运用好“*建+颐养之家”经验。推广“尊崇工作法”,加强退役*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建设退役*人就业创业园。完善三孩生育*策和配套措施。推动居住证制度实现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落实以居住证为载体的随迁子女就学*策。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户籍家庭为主转向覆盖城镇常住人口。推进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
(十八)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实施教育强省战略,促进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行列。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江西开展合作办学,支持更多省内特色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统筹整合全省高等教育资源,整省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创优,加快打造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支持2—3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整校建设单位,建设一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和优质中职学校。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统筹布局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医疗机构先进技术和医疗资源,争取国家在赣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分中心。实施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工程,完善红色资源保护体系,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高标准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推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精品力作。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十九)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平台和决策指挥系统,构建*府、企业、第三方等多方联动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和调配能力。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全面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要求,健全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策下倾,建设基层治理综合服务平台,深化江西省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应用。健全乡镇(街道)*法委员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加强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统筹基层资源力量,做实基层社会治理实战化平台。推动“雪亮工程”建设,实施省市两级公安智能化工程、智能安防小区工程等一批社会治理项目。畅通和规范社会主体、新社会阶层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推进住宅小区业主大会、业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一区一警、一村一辅警”建设,打造平安社区、平安乡村。
七、以安全高效为前提,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基础
(二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向,统筹推进、科学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物联网感知、高速智能信息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推进重点城镇及以上地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全覆盖,建设新一代超大容量、超长距离、智能调度的光传输网,实现行*村千兆光纤网络全覆盖,力争在南昌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在符合条件的设区市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深入实施“智慧+”示范应用工程,加快交通物流、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融合应用步伐,全面建成南昌、九江、赣州、鹰潭、吉安等地“城市大脑”,打造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应急等一批智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二十一)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统筹推进水陆空交通建设,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立体网络。加快建成赣深、昌景*、安九、兴泉铁路,开工建设昌九客专、长赣高铁、瑞梅铁路、吉武温铁路,规划建设常岳昌、昌厦金、咸修吉、景鹰瑞等铁路,构建“一核四纵四横”高铁网格局。实施京九、沪昆“大十字”高速公路主骨架扩容工程,加快寻乌至龙川、信丰至南雄、遂川至桂东、上饶至浦城、通城至铜鼓、阳新至武宁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省内高速公路网络,改造提升普通国省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现代公路网络。加快推进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增强航空运输和客货集疏能力,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发展全货机航班,全面提升区域航空枢纽地位。加快推进赣州*金机场三期、井冈山机场三期、明月山机场二期和三清山机场扩建项目,研究推进景德镇罗家机场迁建项目,建设抚州机场、瑞金机场,形成“一主一次七支”航空布局。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加快构建“两横一纵多支”内河高等级航道,实施赣江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建设以九江港、南昌港、赣州港、吉安港等为主体的现代港口群,加快推动浙赣粤运河规划建设,构建通江达海、内联外畅的水运新格局。
(二十二)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布局,推进瑞金二期、丰城三期、信丰电厂、新余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入区外优质电力,有序建设南昌至长沙、南昌至武汉等特高压交流工程,研究推进赣闽联网工程。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小水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到年,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万千瓦、万千瓦、万千瓦以上。强化电力调峰和存储能力,推进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灵活性改造,建设奉新等抽水蓄能电站,因地制宜发展储能电站。积极开展氢能利用试点。提升电力输送能力,持续完善千伏骨干网架,扩大千伏电网覆盖范围,改造提升农村电网。推进樟树——萍乡、赣州——瑞金等成品油管道建设,构建“十”字形输油主网架。推进川气东送二线江西支干线(安庆——景德镇)等国家输气管道建设,完善省级天然气管网,早日实现县县通管输气。
(二十三)强化现代水利设施建设。围绕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着力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加快谋划建设省级水网体系,主动衔接好国家水网规划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鄱湖安澜百姓安居工程,实施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治理,深入实施鄱阳湖区圩堤防除险加固、“五河”及支流防洪治理等工程,开展大中小病险水库、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建成花桥、四方井大型水库,加快建设井山、碧湖、岭下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实施赣抚平原、袁惠渠、潦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梅江、平江大型灌区,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
八、抓好组织实施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的领导贯穿于江西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崛起的全过程,加强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策协调、工作协同、责任监督和法治保障机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各地各部门要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上下协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对外合作平台和机制,加强与中部兄弟省份的紧密对接,谋划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和重要合作事项,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十五)积极争取*策支持。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对接,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本实施意见要求,积极争取更多*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中央明确的一揽子*策红利最大程度在江西落地落实。继续用好用足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策,争取更多市县纳入比照范围。聚焦改革开放重要平台和先进制造业、跨区域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倾斜和保障。围绕当前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加大力度争取中央财*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府债券发行额度、金融信贷投放额度的倾斜和支持。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工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落实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设备免关税*策,集中力量和资源推动具备条件的鼓励类企业(产业)上市融资。
(二十六)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工作推进路线图、时间表及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省发改委要牵头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加强协调推进和督促实施,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府请示报告。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一组海报告诉你
江西如何
奋勇争先加油“赣”
来源:江西发布、大江网
编辑:万明
往期回顾
原标题:《重磅文件发布!江西未来这么干!(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