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土木之变后,敲定决不南迁的是谁事实并非于
TUhjnbcbe - 2022/11/12 20:32:00

土木之变(八月十五日)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惊,随之陷入恐慌和疯狂!

几天后,光屁股的土木溃兵纷纷跑回北京!且人数众多,多达10余万人!且络绎不绝!

皇帝没了,他们却跑了回来,按大明律当斩!兵部,也脱不了干系!

时间,越来越紧迫,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控制舆论导向很重要!

在已升任兵部尚书两日的于谦等人操纵下,于八月二十三日(土木之变后的第8天)早朝,突然发难,对大批跑回来的土木溃兵视而不见,将土木之变定性为全*覆没,且将罪过一股脑推给了司礼监大太监王振,自己则撇清了*事领导和*训方面的责任!!!

既然,为大家锁定了目标--坏人(太监王振),在于谦等人别有用心的煽动下,群情激愤,由户科给事中王竑带头,在午门左门发生打死锦衣卫镇抚司(诏狱负责人)马顺的事件!然后,于谦带头,揪住郕王,迫使郕王认定了这个指控和事件是合法的!并迫使郕王左右,揪出两名王振亲信毛贵、王贵,登时打死!

郕王-景泰皇帝

人群稍事冷静后,则是展开对于太监王振无辜亲属的疯狂报复,凌迟的凌迟,斩首的斩首,抄家的抄家,藉以泄愤!

但是,这一轮疯狂过去,如何应对可能要进攻北京的瓦剌骑兵,还是要坐下来廷议!议论战守问题!

参加廷议的,有太后、郕王、大臣、贵戚,还有司礼监太监们!足见王振的死,和王振的灭族,没有影响司礼监的议事资格!

那么,是谁?最后,真正敲定决不南迁,而留在北京坚守的呢?

说法一:兵部侍郎于谦说

清修《明史-于谦传》,记载: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此为于谦说!传播最广,影响最为广泛!但《明史》修成较晚,清乾隆四年才算告竣。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为清初著作,记载:

太监金英召徐珵问计,珵曰:“验之星象历数,天命已去,请幸南京。”英叱之,令人扶出。明日,于谦上疏抗言:“京师天下根本,宗庙、社稷、陵寝、百官、万姓、帑藏、仓储咸在,若一动则大势尽去,宋南渡之事可鉴也。珵妄言当斩。”太监金英宣言于众曰:“死则君臣同死。有以迁都为言者,上命必诛之。”乃出榜告谕,固守之议始决。

清初著作,参考前人资料而演绎的成分就多!

我们再看更早的资料,明代,焦竑(~)《国朝献征录》收录之明文坛王世贞所撰《兵部尚书于公谦传》,则载:

徐珵倡议南迁,踵宋季南渡之覆辙矣,公恸哭抗言力排其议,自是根本始固!

可见,明代就形成了于谦力拒南迁之议的说法!

而查土木之变前后的当时亲身经历人士,在朝者,如翰林侍讲刘定之所著《否泰录》,对于南迁之议,未作明确记载!至于李贤《天顺日录》亦无!但其主修的《英宗实录》有所记载,且说法来自各个侧面:

(1)议战守,有欲南迁者!尚书胡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侍郎于谦曰:“欲迁者可斩,为今之计,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学士陈循曰:"于侍郎言是。"众皆曰“是”,而禁中尚疑惧。

反对次序,胡濙第一,于谦排第二,陈循排第三。

。。。。

(2)侍讲徐珵劝南迁避之,谦厉声曰:言迁者可斩,京师根本重地,惟召天下兵以死守之。群议乃定。

这是杀于谦后对于谦的人物介绍,自然突出了于谦,省略了胡濙等人!

说法二:司礼监太监李永昌、兴安、金英说

《英宗实录》另外还有记载:

(1)皇太后以问太监李永昌,对曰:陵庙宫阙在兹,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兹,一或播迁大事去矣,独不监南宋乎?因指陈靖康事,辞甚切!太后吾(悟),由是中外始有固志!

。。。。。

这里指出当时地位最高者是孙太后,影响孙太后意志最为关键!

(2)先是北虏之难,京师震惊,有荐珵才者,召入问计,泣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无能为矣,莫若请幸南京。尚书胡濙、于谦、陈循等力以为不可,太监兴安励声叱珵曰:“祖宗陵庙在此,将谁与守?”,珵大惭而出,寻有诏,“凡主南迁者必处以死。”

太监兴安(年-年)、金英(年-年),何许人也?司礼监的大佬太监之一!二人祖籍安南,今越南!即越南籍太监!

兴安时年60岁!金英时年55岁!

太监李永昌,则是汉族,京师顺天府香河县人,岁数应更大一些,在60多岁!其弟弟之子李泰,正统十三年(年)即考中进士,任职为翰林院编修,后过继给了伯父李永昌为养子!与徐珵、刘定之等,算是同一部门翰林院的同事!

这三个太监,其实都是王振司礼监衙门的同事及手下,可见,司礼监在土木之变和午门事件后,仍然有相当的发言权和建议权!

说法三:当了皇帝以后的朱祁钰本人

时任兵科给事中-叶盛(江苏昆山人)之《水东日记》-有《金英辟南迁议》条:

己巳虏骑之薄都城,朝野汹汹,廷议有以南迁为言者,盖亦寇准所非王钦若之议耳。太监金英,一日宣言于众:“死,则君臣当一处死尔。有以迁都为言者,上命必诛之。”众心稍定。明日,监察御史涂谦上疏极论兹事,因又谕旨禁饬焉!

可见,议论是否南迁,经历了不止一个回合,持续了至少10几天,半个月以上的时间!

第一个回合,朱祁钰还是郕王身份,而于谦还是兵部侍郎身份;还没有发生午门左门事件!

八月二十一日,升兵部左侍郎于谦为本部尚书。

八月二十三日,午门左门事件(打死马顺等)!

八月二十九日,郕王即皇帝位!

最后一个回合,是已经登上皇帝宝座的朱祁钰陛下!他拿定主意后,命令司礼监太监金英,向文武百官宣示!言迁都者斩!

从上述资料可见,

翰林院侍讲徐珵,是召入问计,非主动上书!但其首倡南迁故都南京,这是无可否认的!

朝臣中,当即态度明确表示反对南迁的,首先是礼部尚书胡濙,再次是兵部左侍郎于谦,再次是内阁大学士陈循!还有安南籍司礼监太监兴安!

其他,朝中有议事权的人,不见著录,可见或静默而态度暧昧!或者就干脆发言,支持翰林院侍讲徐珵的观点!只是,史家为其讳名而已!否则,不会形成决策上的僵局,而又持续了十几天的时间!

正因,南迁与否,各有利弊,孙太后、郕王朱祁钰才拿不定主意,态度不明确!

而司礼监,则态度比较一致和明确,从李永昌、兴安、金英,三位司礼监大佬,都态度比较坚决,要求留在北京!他们的见解,对于确定皇室(孙太后、新任朱祁钰)作出判断,起了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而朱祁钰最终作出决断(敲定坚守北京),也与自己从郕王到皇帝的地位改变,直接相关!!!这时,他才能喊出君臣要死死于一处的豪言壮语!

我们破解一下,哪些人更倾向于南迁:

据翰林侍讲刘定之《否泰录》:(英宗出征后)郕王居守,每旦于阙左门西面坐,群臣谒见,朝*皆太监金英、吏部尚书王直、学士高谷、驸马焦敬等共议!

从记录来看,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高谷、驸马焦敬,这些排位靠前的人物,廷议战守时仿佛不存在一样,实际是不可能的!他们绝对在场,只是都没明确表态,或者他们明确认为南迁有南迁的道理!只不过著史者为之避讳了,免得在一个被否决的讨论中,写出来丢丑!

这么大的事,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都有机会发言,

比如监察御史涂谦(江西丰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很明显赞同南迁!这是被记录在案的!(当时有监察御史涂谦,而无监察御史于谦,《水东日记》抄写者笔误,以淤涂不分)

而六科给事中,尤其是兵科给事中叶盛自己、同事丰庆等等,如何表态,均未见记录!可见,赞同南迁者,也不在少数!甚至更多!

否则,早就当场敲定统一意见了!

那么,于谦在侍郎位置上,还可豪言壮语;升任兵部尚书正职后,一连半个多月,反而静默了许多呢?

豪言壮语,说说而已,犹如今天的键盘侠!怎么吹嘘都行!

但,真正要落实备战,立马一大堆困难袭来,许多棘手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此时危难之际当口的兵部!作为一个并不真正懂*事的兵部尚书,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会赞同南迁?

司礼监三大大佬太监李永昌、兴安、金英,其中李永昌就是北京顺天府本地人,兴安、金英等于是失了根的外国人,他们对南京没多大感情,反而对自己从小伺候过的主子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代(陵墓)充满了感情,所以反对南迁的态度很坚决!

而赞同南迁者,多为南方人,他们多数,对于南京更有感情!

比如翰林侍讲-徐珵,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中区和相城区)人;

监察御史-涂谦,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丰城市)人;

再比如,态度暧昧的:

吏部尚书-王直,江西泰和县人,祖籍金陵(即南京);

内阁大学士-高谷,东台丁溪场人(即今江苏东台县)

当然,为数不多,明确反对迁都的三个大臣,也都是南方人:

胡濙-武进(今江苏武进)人;于谦-浙江余杭人;陈循-江西泰和人;

这就牵涉到,北京,从长期被称为行在!到正式叫做首都的历史!

永乐元年(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为“行在”;

永乐十九年(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作为留都称南京。但,四月初八日奉天等三大殿火灾受挫!定都北京是否不祥?迷信思想又起!

洪熙元年(年)三月,明仁宗朱高炽下诏将回都南京,北京再称行在,已遣太子瞻基守南京。后因高炽突然去世,继承人宣宗朱瞻基上台后,一直拖延未办理!北京一直被称作行在!就是副都,陪都之意!

正统六年(年)九月,太监王振等建设北京三大殿成,大型庆祝仪式;十一月,北京由行在而再次改称京师,正式为首都!

北京定都派(包括太监王振),获得最终的胜利!

正统十四年(年),距离正统六年敲定北京为首都仅仅8年,部分人(特别是少数南方籍官员)对于南京的首都地位仍然抱有幻想,加之此次土木之变的不吉(迷信思想),产生南迁南京的念头,就不奇怪了!

那么该不该南迁首都?

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灵活地看!关键是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当时反对者如司礼监太监李永昌等,均以南宋创立者赵构的南迁为鉴!

宋之南迁,实由宋*与金*每战必败,一路惨败(包括宗泽、岳飞这些人打了很多败仗)!所以,南迁是不得已的,但是战略上是对的!以空间换取时间!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首都自南京暂迁重庆!也是相同作用!

而此次土木之变,则是留守北京是对的!

也先瓦剌*,还缺乏女真金和后来大清兵的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连战场上的脏旧衣服也看得上,死人身上破衣服也扒),虽有借助于战马的短期突进之能力,但还不足以撼动大明的江山!

只不过,大明朝野恐慌之下,看不清这一点!所以把局势看得过于严重!

事后,也就容易把于谦所谓的弄虚作假的北京保卫战胜利成果,捧得过高!

但,要命的是,

形成这种“决不南迁”的故智以后,对明末崇祯年间,就形成了负面影响!

盲目君王死社稷,而不知道像赵构一样灵活变通!

明末,大清兵兴起,李自成兵兴起,再议南迁!崇祯皇帝拒不南迁,自断一条缓冲的战略后路,则终于带来了明朝的全面覆亡!

请参看:

桑干学派:关于大型系列记录片《紫禁城》重大明代史实错误,给故宫掌门人王旭东兄的一封公开信!

回蔚州?陷害太监王振不应该!(图)

抄袭篡改高僧之作《石灰吟》,“明亡清兴”的预言诗,小学课本是否该将其删掉?!

桑干学派尊重真实的历史,倡导客观观察,努力挖掘文化宝藏,贡献新的观点!!!

桑干学派经典文章:

桑干学派,这些年!!!

桑干学派:长城,其实是一条经济封锁线!(图)

桑干河,一条可怜的河,我那*牵梦绕的故乡!(图)

桑干河史:大水冲来个“中南海”之谜(图)

桑干学派:关于大型系列记录片《紫禁城》重大明代史实错误,给故宫掌门人王旭东兄的一封公开信!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是假!反清复明动员才是真!

桑干学派:唱衰北方很无知!为何自古北方雄于南方?

煮酒论《三国》,关羽是怎样混成山西人的?!(图)

山西“广武汉墓”遭质疑,可能是北魏“南人公墓”!

谁杀了北宋名将--杨业?沙盘推演出的历史真相!

.不忠岳飞,为何制造十二道金牌班师的谎言?(图)

回蔚州?陷害太监王振不应该!(图)

围观古代*人闹事,剖析明嘉靖3年(年)大同兵变!

幽云十六州简史-中国曾经最大的领土争议(图)

流落桑干的波斯—粟特人后裔:昭武九姓康、安、曹、石、米、何、史、穆、毕等(图)

喟叹历史:山西大同是怎样让小弟北京超越的?

门神尉迟恭(字敬德)故里真是山西朔州吗?

曹妃甸的女神形象:曹妃及妈祖的考证(图)

桑干英雄:18岁董存瑞牺牲,隆化中学敌*是谁的部队?


   战役细节钩沉---关于抗美援朝“ 战役”鲜为人知的几个问题

山西抗战前夕的经济实力:年-36年《山西造产年鉴》管窥

百年哈工大和哈工大老一辈大学生(1)哈工大的创办,中俄合办

中国武术咋的啦?为何古有尉迟恭马上夺槊,今有传武被一击KO?

明代文化名人丰庆、丰熙、丰坊家世考证!兼谈旧家谱的常见错误!

年晋*名将丰玉玺大同孤山被俘始末(图)

《诗经》·《有女同车》与豐氏家族的诗歌外交(图)

桑干学派年所画洞郎(洞朗)地图被广泛引用

年的痛(1):外蒙独立的最关键一年-年!

年李大钊因何被通缉?反促成去莫斯科留下唯一视频影像

毛泽东、包惠僧等入*时间为何从年算起!这揭开了中国共产*成立之谜!

1
查看完整版本: 土木之变后,敲定决不南迁的是谁事实并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