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老规矩还是得遵循。可是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是万象更新,觉得还是应该出去四处走走。
初二下午,在小城古巷任性一游,到处都充满了过年的喜庆。红通通的门联、灯笼,可以让我站住仔细欣赏半天。色彩鲜艳的气球,又让我忍不住掏钱买上一只童年的记忆与感觉。如果这时候忽然响起喧天的锣鼓,一队狮子灯、龙灯的表演队伍热热闹闹的出现,说不定我真的会返老还童。
生意最红火的应该还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丰糕。专营丰糕的师傅们每逢过年忙十倍。别人在悠哉乐哉地享受一年一度的春节七天乐,他们却是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把一笼笼香甜软糯,美味可口的丰糕交到归乡的游子和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手上。
丰糕的外观白胖细嫩,好像婴儿的皮肤。带着喜气扬扬的腾腾热雾,人们争相购买的声音和米粉的香味飘扬着,停滞在空气中——混合成更浓稠的年味。
马家人来认领
一路尽情地呼吸着这种香气,经过宰相府遗存“丰城县故居”、六尺巷,经过方家的勺园和吴樾故居,我走进西大街上的血防站机关大院内。市文保单位“马家大屋”就座落在院内。
大屋西侧的厢房早已被拆除重建了。但面南背北的主体木楼尚在,前后各栽有一棵应该接近百把年的桂花树。靠东的走廊有一道楼梯,由此可以上到二楼。一楼还有一家人居住生活在此,因此保护得还算是很不错。不至于让人心痛哪一天又没有了。因为老建筑太宝贵,太好看了。血防站的历任书记站长们保护文物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和北街小学的校长主任有得一比。
前后半年多时间的对比
告别马家大屋出来,去往便宜门上拜祭桐中围墙外的*忠园老烈士墓。看得出来,这里比我夏天找来的时候要整齐得多,横七竖八的荆棘杂树基本上被清理整洁了,人民好警察许斌烈士的墓也被打扫得很干净。走在上山的小路上,感觉好像也略略修整过。
——这里必须给做了好事没有带电视台、带摄像机来的有关部门与人员点一个大大的赞。
在墓前深深鞠躬后,沿原路折返回来,往余家湾里去拜访天主堂女学校。十多年前我有一位朋友曾经租住在此,我经常来。那时候就已经知道这里是女学堂。记得穿过学堂内的巷弄,后面的天井小院里还有一棵老桂花树和一棵枇杷树。桂花树又高又粗又大,长出了屋头很多很多。还记得靠东面的墙壁那些年要倒,房管部门派人来维修过。
这次来时,两棵树都已经消失不见了。一进院落的民国老屋,木梁小瓦,基本上还保留了十多年前我记忆中的外型原貌。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些过去的桌椅板凳、读本书信,再找来一些过去的生活物件,在这里建一个专门的小展厅来保护,来宣传,让文物活起来多好啊。其实这个做起来并不难,也用不了多少资金。
中间一堵墙,只能看到一半
从女学堂继续往东通往余家湾5号是一条深深窄窄的巷子,约摸二十米长。巷子一侧的围墙还保留了民国时,甚至更早时候的一些建筑风貌——墙面基本上是用大小差不多的鹅卵石和砖块巧妙地砌在一起。并且经过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有的地方已经生长出了苔藓和蕨类植物,既显得整体统一,又点缀出生动有趣的生活气息。也是难得一见的景致与风格。
巷子的尽头有一个很宽敞的大院子,向南的一面盖了一排平房。除了几块散落在墙角的旧砖老瓦,已经找不到一点点古旧的痕迹。我在新正月的冒昧造访可能让院子里的几户人家多少感到有点被打扰了。尤其是我还一直在东张西望着,便有人大声问“找谁呀?”,我赶紧告辞出来。
转过女学堂往回走,对面的余家湾三号是一扇很有些年头的铁门,可惜让铁将*把了门。下次来时,希望屋里有人,让我可以进去看看......
芝麻开门啊
?精华推荐?
龙眠山,永远的风水宝地
十一月,小城的秋天和冬天一起美丽
音乐声中参透的人生百味
?梅?兰?竹?菊?
君子谋名,更应取之有道!
拜祭张秉文墓
四十多年前的乡村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