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春市丰城市同田乡同田村同田湖振兴产业基地一派热闹景象,水面上漂着一艘艘小船,数十名穿着防水服的村民,正在水田内收网取虾。两个小时后,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被抬到岸边,就地分拣、称重、装车,发给订货商。
“我们养殖的小龙虾不仅干净,而且个头肥硕、肉质鲜嫩,送到市场上根本不愁卖。今天早上打捞的公斤小龙虾已经销售一空了。”基地负责人林海南乐呵呵地盘算着,“可以一直打捞到6月中旬,今年产量突破20万公斤没有问题。”谁曾想到,眼前这片丰收的水田,曾经因地势低洼、易涝易渍,每年只能种植一季稻谷,经济收益低。年,在深圳创业并小有成就的村民林海南回到同田村,流转了同田湖内余亩水田,开始发展以“虾稻共作”为主的综合种养。“我们对这片水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冬季养虾、夏季种稻,极大地提升了低产田的利用率。”林海南说。
据了解,基地在每年4月至6月捕捞小龙虾,6月底种植一季晚稻,9月晚稻收割后便放水入田培育虾苗,等到来年4月继续捕捞。“小龙虾在田间活动,摄食害虫及虫卵,有效防治了病虫害,‘稻虾共作’后,稻田里基本不使用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了50%以上。”林海南说,这种养殖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循环培育,更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他算了一笔账:如今小龙虾亩产余公斤,按每公斤26元计算,收入近元;等到9月份,一亩稻田可产余公斤水稻,按每公斤2.6元计算,收入余元。“一年下来,每亩利润可达到元。”林海南说,得益于这种交替种养模式,基地去年实现利润近万元。
同时,“虾稻共作”也给当地及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田村*支部书记林繁强说,养殖小龙虾需要租用村民的水田,每亩每年支付元租金。在小龙虾项目建设和养殖生产过程中,还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务工,每人每天收入近元。同田村村民林联荣说,土地流转让他家每年多了余元的租金收入,自己还是基地的固定员工,一年工资4万余元。田还是那块田,水依然是那汪水。曾经的千亩低产低洼地凭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聚宝盆”,还给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新启发。“我们正在搭建一二三产业互动平台,打造集人文、产业、美食、景色于一体的绿色旅游观光农业产业格局,让农村有景可看、农业有钱可赚、农民有活可干。”谈及未来,林海南信心满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