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学者王士祯说:“王文成公(王阳明)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绝顶。”绝非过誉之辞。
王阳明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有极高的造诣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最能代表阳明思想成就的作品,是《传习录》。“传习”二字见于《论语》首篇记载的曾子语“传不习乎?”《传习录》由阳明门人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根据平时记录辑成,分为正文三卷、附录一卷,被收入《王文成公全书》中。
作为阳明心学的最主要文献,《传习录》的影响非常大。从时间上来说,四百多年过去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都是常读常新;从空间范围上来讲,《传习录》传播到了日本、朝鲜、欧洲、北美。
时至今日,《传习录》已经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学的一把钥匙,更成为反照我们内在心灵的一面镜子,帮无数的人挺立起人生价值与信念。
万物皆备于我
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
来源
上海古籍出版社
01
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当时他的祖母梦见身着绯玉、云中鼓吹的神仙,怀抱一儿,从天降下,她从梦中惊醒,便听见了王阳明初生时的啼声。阳明的祖父十分惊异,就给他起名为“云”。
成化十二年(),王阳明五岁,但他还不会说话,一天与其他小朋友嬉戏时,一个和尚走过,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大悟,改今名“守仁”,王阳明马上就能说话了。
成化十八年(),阳明十一岁,跟随其祖父竹轩翁前往京师,过金山寺时,竹轩翁与客酒酣,拟赋诗而未成。阳明从旁赋曰:“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客大惊异。于是,又命阳明赋蔽月山房诗。阳明随口应曰:“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第二年,阳明跟随私塾老师读书。据说有一天,阳明问私塾老师说:“何为第一等事?”私塾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阳明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也许,正是由于王阳明与众不同,才会发生格竹事件。《传习录》记载王阳明晚年回忆云: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
根据《阳明先生遗言录》,阳明格竹事件乃发生于其十五六岁之时,即成化二十二、二十三年(、)。对于王阳明格竹事件,历来议论纷纷,批评声音不断。虽然阳明格竹,有可能是出于其对朱子格物学说的误解,但是七日格竹说明,阳明很早就对于朱子的格物致知学说感到困惑与怀疑,很早就开始了对于心理合一问题的探寻。
弘治五年()秋,王阳明参加浙江乡试,得中举人;随后他两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弘治十二年()春,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得中进士。先后观*工部、授官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丙寅(),王阳明与湛若水在北京一见定交,“共以昌明圣学为事”。
同年十月,南京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与蒋钦等上疏,忤旨。朝廷将戴铣等三十人全部逮捕入京。十一月,阳明上疏救戴铣等,忤旨,因下诏狱,杖三十。随后谪官贵州龙场驿驿丞。
龙场驿位于贵阳西北的修文县,规模很小,据说当时仅有“驿丞一名,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付”,而且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阳明思想经历了一次重大觉悟。对于这次觉悟,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序》云:
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念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后人称为“龙场悟道。”
对于阳明的龙场悟道,岛田虔次先生称之为中国精神史上发生的“划时代的事件”。毫无疑问,龙场悟道是阳明对于朱子格物致知学说的觉悟,是阳明心学主张的初步形成。
正德四年冬,王阳明由贵州龙场驿丞升任江西庐陵县知县,离开贵州。正德五年()十月,王阳明升南京刑部清吏司主事,随后朝觐入京。
正德七年十二月,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顺道回浙江省亲。正德九年()四月,王阳明转任南京鸿胪寺卿。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阳明主要在南京。
在南京期间,阳明门人大增。除了*务以及与门人论学外,阳明所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选辑《朱子晚年定论》。
由于阳明的观点与当时在官方意识形态上占有主导地位的朱子思想不同,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批评,认为阳明的说法是“立异好奇”。阳明通过反省,认为自己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自己的说法,又确实与朱子的观点相抵牾、相对立。这使得阳明内心深感不安。然而阳明又不相信像朱子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怎么会主张“求理于事物”呢?为此,阳明重读了朱子的著作,发现朱子“晚岁固已大悟旧说之非”。于是阳明选辑《朱子晚年定论》一书。
《朱子晚年定论》的基本观点是,朱子与陆象山的思想早异晚同。阳明希望借此说明,自己的观点虽然偏向陆象山,但这与朱子晚年觉悟之后的思想是一致的。阳明显然是要用《朱子晚年定论》来为自己的思想主张辩护、为自己偏向陆象山的思想辩护。
正德十一年()九月,经由兵部尚书王琼的推举,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处。当地叛乱多发,阳明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或用重兵围剿,或用谋略智取,先后平定了漳州詹师富、温火烧,招安了龙川卢珂,清剿了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多处贼寇。
正德十四年()正月,阳明因其祖母病重,上疏请求致仕,没有得到朝廷批准。
六月,阳明奉命前往福建调查处理“叛*”事件。十五日,当他到达丰城时,丰城知县顾佖出迎,告知宁王朱宸濠谋反。阳明得知消息,立刻潜回吉安,于十九日、二十一日上奏朝廷《飞报宁王谋反疏》《再报谋反疏》告变。与此同时,阳明督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约会吉安府在任或致仕官员,备战。
于是,豪杰响应,人始思奋,旬日之间,官兵四集。同时,阳明利用计谋,使得朱宸濠不敢立刻出兵南京。七月三日,朱宸濠发现中计,留下兵力万余守卫南昌,随即带兵六万向南京进发,中途被阻于安庆。阳明乘南昌守*力量单薄,于七月十三日带领义兵从吉安出发,迅速攻占南昌。朱宸濠听说南昌失守,带兵回来救援。阳明则带领*队迎战于鄱阳湖,于七月二十六日在樵舍活捉朱宸濠。
在平定朱宸濠谋反之后,阳明所得到的不是奖赏,而是张忠、许泰等人的谗毁、谤议以及诬陷。要知道,张忠、许泰等都是正德皇帝的近幸,深得正德皇帝信赖。无论是与朱宸濠通谋,还是谋反,在当时都是死罪、都是灭族之祸。如果不是阳明自己处置得当、谨慎应对,同时得到太监张永的保护,其后果可想而知。
正是在这样险恶的社会*治环境之下,王阳明确立了作为其为学宗旨的“致良知”之教。的确,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乃“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正德十六年六月,阳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十二月,封新建伯。嘉靖元年()二月,阳明的父亲王华病逝,享年七十七岁。阳明丁忧家居。此后五、六年,阳明均在浙江。
嘉靖六年()五月,王阳明得旨起复,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务,前往广西思恩、田州,征讨土酋卢苏、王受等人的叛乱。嘉靖七年()二月,阳明平定思恩、田州叛乱;七月,袭平八寨、断藤峡盗寇。十月,阳明前往增城祭祀其祖先之庙,顺便到访朋友湛若水的家乡,既题甘泉居,又书泉翁壁。由于病情危重,阳明不待报而起行返乡。十一月二十九日,阳明在返乡途中,病逝于江西南安青龙铺,享年五十七岁。
02
综观王阳明的一生,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发展与其生平所经历的重要事件息息相关。
格竹事件,是阳明对朱子格物致知学说的困惑与怀疑,是阳明对于心理合一问题的艰难探寻;
龙场悟道,是阳明对于朱子格物致知学说的觉悟,是阳明心学主张的初步形成;
朱陆异同,阳明“阳虽取朱子之言,而实则主象山之说”,是阳明对朱子学说的反对、对自己观点的宣扬;
江西平叛,阳明在经历宸濠、忠泰之变以后,更加相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于是最终确立“致良知”之教。
03
阳明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有极高的造诣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最能代表阳明思想成就的作品,是《传习录》。“传习”二字见于《论语》首篇记载的曾子语“传不习乎?”《传习录》由阳明门人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根据平时记录辑成,分为正文三卷、附录一卷,被收入《王文成公全书》中。其中,上卷收录徐爱、陆澄、薛侃记录的阳明先生问答语条;中卷收录阳明书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录陈九川、*直、*修易、*省曾等记录阳明先生问答语条。
作为阳明心学的最主要文献,《传习录》的影响非常大。从时间上来说,四百多年过去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都是常读常新,年,钱穆先生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列举国人必读的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从空间范围上来讲,《传习录》传播到了日本、朝鲜、欧洲、北美。
本书已经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学的一把钥匙,更成为反照我们内在心灵的一面镜子,帮无数的人挺立起人生价值与信念。
原标题:《他五岁还不会说话,却终于成为三不朽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