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微博博主
老爸评测-魏老爸发布视频,称有家长从市面上购买了含有激素的婴儿霜,导致孩子出现“大头娃娃”现象,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厂家曾回应称自家产品没问题,怀疑博主与家长进行炒作。
日前,福建漳州卫健委回应,已责令涉事企业召回涉事产品,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
事件发酵至此,似乎一切已经步入正常的依法处理轨道,大家只需要等一个结果、一个交代。
但值得注意的是,婴儿霜的售卖来源母婴店,或许是藏在诸多婴儿产品质量新闻背后的乱象。
01
母婴店免不了“老毛病”
在大众印象里,母婴店无非是“只卖母婴用品的超市”,大家自主挑选。
可实际上,如今在不少四五线小城市遍地开花的母婴店,早埋下了“加盟推销”模式下的旧疾。
母婴店模式诞生之初,就十分混乱。
大多数开店者要么纯靠个人开店,就像开一家小卖部,进货渠道都得靠个人去找。
要么靠当下俨然成为投资风口的“加盟母婴店”,但它并没有大众想象中规范。
加盟模式要么“三不管”,只是提供开店、选址、进货等流程上的指导;要么归属于某个品牌,更侧重自家产品的推销。
这藏着一个常见的隐患:
一是开店者不具备营养学、医学等专业知识,可能会错误推荐产品。
大家吐槽已久的“药店推销员忽悠客户”,也是这个道理。
二是会出于商业利益,过分推销夸大自家品牌或提成更高的产品。
譬如母婴店流传的行话“通货”,指的是那些大众品牌的奶粉,常有网友吐槽店员贬低大品牌的奶粉、推荐自己的牌子。
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不太光彩的推销套路。
可一旦遇上万分之一的意外,对消费者来说则变成了灭顶之灾。
年5月,湖南郴州的爱婴坊母婴店被曝光了一起“假奶粉”事件。
一款固体饮料被忽悠成“氨基酸奶粉”卖给了家长,导致孩子因缺乏微量元素、出现发育迟缓、皮肤病、佝偻病等症状。
母婴店人员一直强调这是一种“特殊奶粉”,并承认卖它提成更高。
此前,当家长质疑为何产品上写着“蛋白固体饮料”时,母婴店人员说“这是牛奶的另一个简称”。
这一新闻里,错误推荐与商业推销两项隐患同时出现。
家长原本是要为过敏体质的孩子购买“氨基酸奶粉”,店员既不了解这种奶粉的特殊效用与错误推荐可能引发过敏的后果,又急于卖出提成更高的产品。
而在前天曝光的事件中,博主团队的工作人员在一家母婴店试图购买其他品牌的婴儿霜时,店员说:
“我家卖这一款就够了,慕名而来的太多了。”
毫无章法的推销套路,成了诱发婴儿健康事件的直接因素。
带着私心、夸大忽悠的推销模式在哪个行业都不少见,加盟品质层次不齐的现象同样不限于母婴店。
只不过,喝到一杯不太好喝的奶茶、买下上百一盒但功效和普通感冒药没差的药,这些被坑的小事不至于酿成大祸,大多数人也不会放在心上。
母婴店的特殊性,让这些日常小坑暗含的危险增大。
02
“你到底要卖啥?”
不少城市的母婴店都会打出“应有尽有”的宣传语,试图打造“育儿一体站”的形象。
这顺应着国内日渐兴起的育儿焦虑:年轻家长们认为老一辈的粗放式育儿已经过失,希望追求更科学、更全面的育儿方法。
同时又苦于精力有限、知识有限,难以了解完全。
看起来全能的母婴店的确便利,但也带来了经营主体资格混乱的现状。
有的仅经营日常用品,有的则开设游泳、早教等附加项目,涉及多个行*审批和领域,监管起来尤为复杂。
年福建泉州发生“母婴店内婴儿游泳溺水”事件,店内悬挂着工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以及三个服务员的高级育婴师证。
但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内并没有包括婴儿游泳的相关项目,属于无资质营业。
同时,店里的“育婴师”资格认证混乱,有的由当地卫计部门或委托机构颁发,有的则由公司或培训机构颁发,没有统一的权威机构监管。
资质不全的信息,普通人难以甄别;
而母婴店的特殊定位,却又让很多人误以为“足够专业”。
江西丰城市去年6月在*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