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70年,江西宜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发展
TUhjnbcbe - 2023/6/23 21:18:00

穿透力才是影响力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辉煌七十载宜春展新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宜春市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

作者:江西省宜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韩林

刘继刚/供图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宜春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全市综合实力大为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充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宜春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年,宜春市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仅有1.37亿元,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69元;年,全市财*收入万元。解放初期,全市迅速投入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进。年全市财*收入迈上1亿元台阶,达1.亿元;年突破10亿,达10.48亿元。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千元,达元;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亿元,达.57亿元。年,宜春地区改设宜春市,宜春迈上了科学发展的新轨道,经济增长全力加速,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达元;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5亿元,是年的倍(现价);人均生产总值跃升到元,是年的倍(现价);财*收入达到.4亿元,是年的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82.15..1,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不仅传统农业持续发展,工业基础得到加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宜春市集中力量办好工业园区(开发区),掀起了工业发展大潮,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33...1,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年以来,宜春先后连续实施“现代农业、强攻工业、城市扩张、旅游服务业升级四大战役”等发展战略,尤其是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府大力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12...8,二产和三产主导地位凸显。

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宜春素为江西农业大区,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商品油料、生猪生产基地。年到年,宜春建成一大批大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三年困难时期,江西粮食支援全国,其时宜春外调的粮食占全省1/3。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在农村实行“四专一联”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宜春经验在全国很有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宜春的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等产量占全省的1/6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宜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县域全覆盖,形成了绿色有机、富硒、油茶、肉牛、中药材、休闲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富硒、中药材种植“双百万亩基地工程”深入推进,宜春市获评“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称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8.12万亩,超过全省1/3。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宜春工业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宜春建成了宜工、风动、江轴、一机厂、肉联厂和无线电厂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是江西省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宜春坚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产值在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二”。近年来,宜春始终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机械电子产业、建材产业、纺织鞋革产业、亚洲锂谷、中国药谷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带“三群两谷一带”工程,锂电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建材、食品、纺织、化工等八大重点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截至年末,全市共有11个园区,其中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1亿元,是年的1.24万倍。

服务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农业和工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全市把第三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来抓,建成了一批规模大、特色浓、辐射强的专业批发市场。近年来,宜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截至年底,全市拥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个,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23家。电商产业迅速增长,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入驻宜春。现代物流业体系加快构建,全市有A级物流企业35家,其中4A级企业32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解放初期,仅有浙赣铁路运行,而今沪昆铁路、京九铁路和沪昆高铁纵横交汇,宜春新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运营,蒙华铁路、昌吉赣高铁即将于年10月建成运行,运行铁路里程.7公里。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仅有45公里。经过70年的发展,沪昆、昌栗、昌铜、东昌、宜万、铜万、大广、昌吉、昌宁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国省道改造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截至年底,全市拥有等级公路17公里,是年的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年6月,赣西唯一的民用机场宜春明月山机场建成通航,通达全国16个主要城市,年明月山机场飞机起降架次架次,旅客吞吐量63.9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吨,平均客座率85.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年,全市人口.2万,89%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全市新型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万人,城镇化率为49.6%,建成区面积达.28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88.1平方公里,形成了袁州区、宜春经开区、宜阳新区、明月山风景名胜区“四区”协同发展的格局。

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春中心城区花博园、禅博园、博物馆、图书馆、规划展示馆、档案馆、科技馆、医院北院、宜春九中、宜阳学校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投入使用,环城南路、明月大道、明月大桥等建成通车,教体新区、袁州古城复兴工程、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区域融合不断加强

对外开放成就辉煌

积极融入国家、省重大区域战略。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区域融合发展动力。

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出台招商引资系列*策举措,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开展“三请三回”、“三资入宜”等活动,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年,全市外贸出口25.09亿美元,是新中国有统计数据以来年(万美元)的倍;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45亿美元,是4年的1.69万倍。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宜春海关开关运营,高安铁路口岸作业区、樟树水运口岸作业区和万载公路口岸作业区总体建设基本完成。持续参加赣港会、赣深会、绿发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月亮文化节、全球锂电产业链高峰论坛、国际锂电新能源(汽车)产业展览会等招商推介活动。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绿色发展全面推进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果丰硕。实施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宜春工程,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确定的六大制度体系以及落到宜春市的5项改革任务,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活垃圾分类、“生态+大健康”产业、农村环境整治*府购买服务、高安市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试点。

绿色发展进程加快。扎实推进清洁生产,丰城市循环经济园获批国家绿色园区,宜春市经开区、樟树福城医药园区、高安建陶基地3家工业园区列入省级清洁园区试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中国药都·樟树岐*小镇、明月山同济国际健康医学旅游中心等一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大力发展油茶、肉牛、绿色有机、富硒、生态休闲农业和中药材等六大产业,全市10个县市区均建成了1~2个核心区达千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提升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河长制,国控、省控、县界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水。实施绿化美化行动,全面启动林长制。加强生态保护,划定生态红线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20.98%。严格保护耕地农田,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万亩,保护率达84.37%。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人民生活愈加幸福

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全面发展。建国70年以来,全市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年,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8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所,在校学生.78万人,其中高等学校6所,共有在校学生5.0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4.03%。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启动国家健康城市试点,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张。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建设体育休闲中心、智慧体育文化公园,发展多样化现代体育项目,全面健身活动获得国家奖励。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全市居民大部分生活支出用于吃穿。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稳步提高,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年的万元,提高到年的.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元。

70年的艰苦奋斗,换来宜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展望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上下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开拓进取,担当实干,持续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幸福新宜春。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70年,江西宜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