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丰物宜城之石滩
TUhjnbcbe - 2023/6/1 21:43:00

遗风新韵颂石滩

陈锦

·在广袤的剑邑大地上,有这样一块宝地,它曾是南北朝时期梁代和隋朝广丰县县址(后改为丰城县)所在地,这就是被誉为故县之地、江西侨乡的石滩镇。石滩镇位于丰城市中部,东临张巷镇、西连孙渡街道和剑南街道,南接桥东镇,背靠小港镇和筱塘乡,这里京九铁路穿境而过,丰抚公路横贯其境,是扼守丰城东南诸乡镇之要冲。其境内马山、大虎山、赤岗山等10余座山丘高低起伏,芗、丰、富、秀、槎五水交错汇聚,共同勾画出山连水、水环山,山水交相辉映的水墨画卷。

石滩全貌

追本而溯源,穷根以问底。关于“石滩”这一称谓来历的最早记载始于元代。元代僧人严约庵,为方便周边群众出行便在富水之上修建桥梁,因桥下水岸有大片卵石聚集成滩,此桥便唤名“石滩桥”,而此地便唤作“石滩”。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年),有一位唤名刘世美的人官游石滩,见此地地势平卧、山清水秀,便在石滩桥上首建房隐居于此,官民商贾也开始云集此地摊棚设驿,交通贸易,逐渐形成了圩市(石滩街)。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群众生活的富足,今天的石滩已形成了以老圩场为轴心的三街(南街、西街、后街)、四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娱乐区、居民区)、五市(小商品市场、大米市场、崽猪市场、竹木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的商贸生活格局。

当时出处非偶然,乃留遗迹后人探。地处剑邑心脏位置,五水绕郭、三面环水之地的石滩,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成为先民落村下寨、发展生产、贸易东西的首先之地便是情理之中。石滩在成为南北朝时期梁代*治中心之前,这里便是该区域的手工业生产重地之一。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了分裂割据局面,并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隶属于三国东吴的剑邑大地,推测为东吴*权的屯*屯田之所。创烧于丰城的洪州窑因获利性强的缘故,东吴*权开始在赣江东岸与赣江相通的支流清丰山溪岸畔的故县、港塘一带,以东吴*权参与洪州窑青瓷的烧造与销售,又以洪州窑器为依托,发展酿酒与腌菜加工业。今天,对我市众多洪州窑遗址考古发现,石滩港塘一带为洪州窑陶瓷创烧时间较早,烧制时间较长,窑群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让人惊艳的是,在这一时期的洪州窑因东吴*权的参与,不但能烧造出器型端庄规整的瓮、罐、釜等精美生活用具,而且创新积累了大量的青瓷烧制技艺,标志着陶瓷烧造业进入了一个崭新历史时期,为晋朝洪州窑青瓷技艺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港塘洪州窑遗址群早在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遗迹

感慨沧桑变,故县胜迹多。石滩作为曾经的手工业生产重地,繁荣的商贸活动有力助推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今天在故县村委会荐楼杨村北面丰水与富水交汇的港溪沿岸,至今还保留有元代石滩桥的桥墩和古代砌筑的石岸与水运码头、往来渡口等遗存。石滩作为曾经的县址所在地,县城中心的荐楼杨村一条贯通南北的石板路两端原来各建有一座荐楼,坐南的名曰“南荐楼”,坐北的名曰“北荐楼”。明万历20年(公元年)进士,丰城知县汤兆京为南荐楼题匾:古剑通衢,题联:剑化光芒传古剑,衢容驷马羡通衢;为北荐楼题匾:丰城故址,题联:丰城自昔椎江右,故址由来倚荐楼。经历了秋雨风霜,目睹了繁华光影,见证过炮火硝烟的南北荐楼,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象征“文治大光”的文明塔,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寓意“多福多寿”的百岁坊,一起销迹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而今,只有坐落于大塘村的毛氏家庙、东岗村的曾中振宅和田心村的基肇延平宅等清代古建筑,默默诉说着那方水土的富庶繁华和那方人民的勤劳智慧。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丹青遗卷上有文字记载的石滩经馆书院大都无迹可考。民国时期,石滩人先后创办了啟新小学、和文昌阁等近10所私教保学。这些教育机构为石滩人才的培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后孕育出了宋代进士,官至佥知枢密院事(副总理级)的刘德秀;元代进士,南昌府廪杨朝逵;明代进士,实授吏部文选主事的杨廷诏;历任蜀地六县知县,为官清廉的毛辉凤;晚清进士,保护敦煌文献的功臣毛庆蕃和参与戊戌变法,北洋*府总理熊希龄(原籍石滩南湖村)等贤才,其中毛辉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德风范,川人至今以为美谈。道光六年(公元年),毛辉凤以知县签分四川。在彭县,他创设平梁,分匕河均其利,平息百姓争水纠纷;任灌县知县时,他维修都江堰,疏九邑水源,使农民受益;在江油,他革除徭役积弊和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在綦江,他督练兵勇击溃匪众,川境得以安宁;在乐山,他立万全*营,扼五渡溪险要,保一方平安;在巴县,他实行保甲严缉匪盗,确保地方治安。毛辉凤勤*爱民,被川人誉为“毛青天”。毛辉凤博通经史,擅长诗赋,著有《求仁堂诗古文集》等书作。道光五年(公元年),毛辉凤应知县徐清选之聘,主修道光《丰城县志》。

能臣华侨

一把斧头肩上扛,走南闯北吃四方。地势低平、水网密布的石滩,在河床淤塞、水利失修的旧社会,致使水灾频发,加之残酷的封建剥削,青壮年农民纷纷利用本地资源烧砖瓦、产水泥、做木工,逐渐形成了传统手工业聚集地,并衍生出了巷里赤徐、赤杨两个板箱专业村和湖山白家车结网专业村。民国前后,战乱不休,民生凋敝,石滩裁缝、木匠等有一技之长的百姓开始背井离乡,勇闯异国他乡安身立命。年,故县荐楼村杨永清几经辗转,在新加坡自制服装摆摊经营后,石滩百姓开始亲带亲、邻携邻,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谋生发展。为互勉互助,年在南昌人刘光棋和石滩人胡秋生等8人的倡议下,在新加坡筹建了江西会馆,以维护华侨正当权益,抱团发展互促共赢。穷思变,富念源。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思国念家心切,纷纷回国观光旅游、经商办厂,慷慨解囊支援家乡建设。至今仍有余名海外华侨的石滩,也被誉为“江西第一侨乡”。

壮年离家深巷静,唯有狗吠撩人心。作为养狗历史悠久的石滩,狗对石滩人而言,不仅是离家务工时看家护院的好帮手,守家农务时排解内心空寂的好伙伴,更是立冬农闲时增加家庭收入的好途径。在谋生渠道狭小的封建旧社会,每年立冬至来年立春期间,石滩人便开始串村入户收购成年家犬,大屋文坊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狗业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石滩人的谋生渠道不断拓展,石滩狗业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四盘两碗,吃了下省(南昌市)。作为“赣中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的石滩,这里的人们不仅善用本地资源发家致富,对于“吃”更具仪式感。*阀割据的民国时期,石滩人每逢传统节庆日都会备办四盘(红烧肉、红烧全鱼、煎豆腐、干笋)两碗(炒豆、芹菜)用于宴请尊贵的宾朋。这些精心备办的菜品佳肴不仅是石滩人热情好客的象征,更蕴藏着石滩人对四方宾朋勤劳致富、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石滩,最具特色的菜肴当属“酥皮扣肉”。新鲜五花肉洗净剁成肉泥,加入鸡蛋、水淀粉、葱蒜等调味品搅拌均匀后,把凉水浸软的豆皮摊开抹上水淀粉,再将肉泥平铺在豆皮上,然后切成长4寸、宽3寸的小块。取锅烧热油后,将肉茸入锅炸熟,捞起扣入碗中,再上蒸笼用文火蒸30分钟取出,然后把碗内汤汁滤出下锅,加腐乳汁及调味品烧沸后,浇在肉茸上,肉酥香、味鲜美的酥皮扣肉就烹制完成了。烹制工序复杂、工艺讲究的酥皮扣肉,充分体现着石滩人凡事不将就的生活态度。

特色产业

五水绕郭知鱼美,遗风新韵颂石滩。近年来,石滩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把使命铭刻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发展落于行动。产业发展方面,石滩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智慧渔业、白莲种植、菌菇种植、药材种植、藜蒿种植等特色产业;招商引资方面,石滩充分发挥石滩商会、旅海外华侨、侨眷的人脉优势,成功引进企业11家,其中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佛吉亚歌乐电子(丰城)有限公司。今天的石滩人,正以仰望星空的理想追求,脚踏实地的坚守步伐,奔赴祖先最为荣耀的高光时刻。

参考资料:版《石滩镇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丰物宜城之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