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八佰壮士留守淞沪四行仓库,五佰壮士留守南京赛虹桥。
参考资料:
1.台湾霍安治《军事指挥官张灵甫:第一部早年生涯与抗日烽火,第1卷》
2.台湾余吉知兵堂编辑部《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国军王牌部队》
3.张庆东《常胜铁军-74军抗战简史》
4.国军军方《抗日战史》
5.丰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丰城市政协政宣文史科《丰城文史资料第5辑》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7.台湾李强仁震《抗战阵亡将士资料汇编》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2日上午7时,天刚濛濛亮,沿京芜铁路前进的日军,集中炮火向向赛虹桥及中华门西南城角的第旅阵地(赛虹桥侧面防守为从华严寺撤退下来的伤亡惨重的张灵甫第团,主阵地由程智的团防守)猛烈轰击,的是接着以约1个联队的步兵,在飞机20余架、坦克10余辆的掩护下,向守军发起猛攻,激烈的枪炮声和喊杀声不绝于耳。王耀武亲自指挥守军抗击日军的疯狂进攻,赛虹桥阵地数次被日军突破,但每次都被守军官兵以白刃战将其击退。在战斗中,第团团长程智上校和第1营营长郑浦生少校先后壮烈牺牲,营长曹恕初少校以下官兵伤亡惨重。团伤亡官兵高达余名。
五佰壮士,真实情况如何?
一纸撤退命令,南京城顿时陷入混乱,俞济时军长勉强掌握住部队由中华门、赛虹桥退到新河、北河镇一带,并抢购沿岸木材商的库存木料,扎成木排渡河,之后辛有他的叔叔俞飞鹏留下一艘小火轮,74军得以撤出人,在蚌埠又收容了余人。
最后小火轮接团团长邱维达过江已是12日深夜,或许未曾忘记,但注定尸骨未寒没人收,但他们没有选择退缩。
据时任旅旅长周志道回忆「余据报后,即派副官主任卢醒前往查看,旋即回报,证明撤走属实,霹雳一声,惊异无已,骤感前有长江,后有强寇,第恐全师忠勇袍泽无法飞渡天堑,更难为国家效命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余乃下定决心,一面着副官主任卢醒率领特务排搜索船只待用,一面亲赴各团召集营级以上干部研商如何渡此难关,同时前往赛虹桥前进据点瞩徐景明营长沉着镇静,稳定军心,一切措施处理毕,然后返回旅部。」
51师部署在赛虹桥阵地殿后的第团第1营,在营长徐景明的领导下仍然继续孤军抵抗,该营以鲜血和生命在这场悲剧中演出了壮烈的最后一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直与敌拼杀到16日夜,终因弹尽粮绝,才全军覆没。赛虹桥因此在第74军的光荣战史上,有著荣耀的象徴意义。
不过在台湾霍安治《军事指挥官张灵甫:第一部早年生涯与抗日烽火,第1卷》,里面提到徐景明少校最后逃出南京城,战打到这个地步,多多少少有伤,还能在16号之后逃出,颇为传奇。
军事指挥官张灵甫:第一部早年生涯与抗日烽火,第1卷
然而台湾余吉知兵堂编辑部《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国军王牌部队》,张庆东《常胜铁军-74军抗战简史》,都写到徐景明少校在南京阵亡,
丰城文史资料第5辑
而在38年的1月《51师战斗详报》中并没有记载这场战斗,也没有写到徐景明少校阵亡。
51师战斗详报
在国军军方的《抗日战史》中也未见记录。最后只有说到74军从城南突围撤退。
抗日战史淞沪会战3
对岸的《抗战阵亡将士资料汇编》也没有找到徐景明少校具体在什么时候牺牲。
抗战阵亡将士资料汇编4
不过只有台湾霍安治《军事指挥官张灵甫:第一部早年生涯与抗日烽火,第1卷》里说是「从南京逃出,最后在兰封牺牲,可能是搞错了。」
同样网络上有人说是「五佰壮士」,恐怕没有那么多人,在撤退前第团伤亡官兵已经高达余名。一个团差不多就两千人左右,再加上从淞沪撤下了已有伤亡,不知「五佰壮士」这说法从何而来?或许是整合了走不了的伤兵吧。
「五佰壮士」更可能是无数放弃生的希望,把生的机会留给他人,为战友撤退争取时间的勇气非凡的军人缩影。连就在下关码头督战的第36师也有不少序列留下来阻击而未能过江。
36师战斗详报
纪念
年7月,丰城县政府举行了抗战烈士徐景明公祭大会,蒋校长亲笔题写的「志节桓桓」挂在礼堂中央,51师师部和师长王耀武挽幛和挽联挂在两旁。
丰城文史资料第5辑
丰城文史资料第5辑
丰城文史资料第5辑
年抗战胜利之后,第74军成为首都瞥备部队。已经升任第74军副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部副司令的张灵甫与他昔日的老长官,当时却是他下属的第51师师长周志道曾相偕回到赛虹桥旧地回顾烈士故迹(为作者推测,周志道回忆中并没有提到与张灵甫同去)。为了纪念第74军在抗战中为国家牺牲奉献的千万将士,周志道命令第51师工兵营派一个连在赛虹桥畔树立纪念碑,并且请于右任题写碑文。这座年的古桥,今日仍屹立在雨花台区,与许多管辖权不清的古迹一样,赛虹桥面临着严重的年久失修与环保问题。南京的《扬子晚报》会以く6百年赛虹桥竟成三不管)为题报导这座名桥。不过今日南京城内似乎已经没人记得,会有一支孤军在赛虹桥畔血战到底,曾有一座纪念碑在赛虹桥畔为这段史实存证。为了寻找这座纪念碑被砸毁的日期,笔者翻阅了南京(雨花台区志)等相关资料,但是一无所获。
樽前有客翻新调,白下无人说故侯。(资料来源台湾霍安治《军事指挥官张灵甫:第一部早年生涯与抗日烽火,第1卷》)
早期生涯
父亲节衣缩食,希望他有一番远大的事业,26岁时就读黄埔军校三期,与王耀武是同学,参加校内的演讲会,在一起讨论国家兴亡问题。
第二年从军校假事省亲的徐景明留乡就任丰城县警卫队队长。
年5月,同学王耀武邀请到51师中仁职,徐景明少校就此担任团第1营营长,随军奔赴淞沪前线,给妻子留下了最后一封信: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感谢您的拜读,您有什么想法或指正,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如果您喜欢,不妨点个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