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多少钱本文作者:李晃
年春,余始遍搜今隆回、新化、新邵三县古今典籍,拟编自三国时高平县设立以来之高平峪诗文读本,意在展望来路,不忘先贤,春风化雨开民智。然苦于不知身为新化、隆回、新邵三县源头的高平古县之究竟,遂减少交际,静下心来博览群书,日夜苦思,痴心描画,寻求其解。今将研习之所得备忘如下。
一
高平地名由来
据清道光二十年《宝庆府志.藩封》载,“汉代……封都梁、夫夷、昭阳侯国,昭陵王公,武冈、高平子男”,高平乃藩封之地。“高平”这一地名,在西汉初年就已确定。
《邵阳文史》(年月)载有袁征凯先生之《高平地名来历及演变》,尝曰:
据民间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派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路经此地,见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赞曰:“双峰岭﹑望云山东西对峙,南金凤﹑北高凤相率来仪,四周高山环抱,中央一马平川,乃藏龙卧虎之天子地也。”
(高凤山麓有龙虎山,金凤山麓有天子地),据说这是“高平”地名的来历。
细思则明,马援(前4年-49年)虽是东汉功臣,高平峪风景秀美不假,设若放此“藏龙卧虎之天子地”的阙词,上若闻之,必获灭门之祸;再者,古之荆湘,山高路陡,实非今日之坦途。“任马援为伏波将*,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段志等征讨。大*行至合浦,段志病死,马援并率其兵。由合浦沿海西行,随山开道一千多里。”其南征交趾,实乃坐海船至,而非陆路也。
《高平镇志》(年版)“大事记”转载时径云光武帝刘秀于公元43年亲临高平峪,此说几无可能。可见传说终归是传说,实不可靠。
二
高平县之立与废
自明嘉靖以来,历代府志、县志如是载,“故高平县,吴宝鼎元年()析昭阳县立。”事实果真如此焉?
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冬,“曹公败于赤壁,引*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师中郎将,使都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实”。诸葛亮既督三郡,期间分定郡县为未可知。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
清乾隆《新化县志》疑云“先主建兴二年”,查东晋史学家习凿齿(37-)所著《襄阳耆旧记》云,“孙权杀关羽,诸县响应”,“关羽大意失荆州”实为“先主章武二年()”也。时“刘备以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闻关羽死讯,“珍举七县,自号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结果“仗剑自裁”。
《襄阳耆旧记》/东晋史学家习凿齿(37-)著
北宋李昉所编纂的《太平御览》()亦载之。东汉末年,零陵郡北部仅“都梁、夫夷、重安、昭阳、蒸阳、湘乡”六县,“七县”之称又从何而来?观后世魏蜀吴三国版图,湖南境内“都梁、夫夷、永昌、昭陵、昭阳、新城、高平”七县赫然在目。刘备闻珍败,“追赠邵陵太守”。既然有“邵陵太守”之谓,邵陵设郡、高平县设县显焉!是以,余认为高平设县当在东汉建安十四年()。
为何诸志不传?实乃后来者均以荆州刺史部全域为东吴所辖,殊不知此乃大谬也。需知东汉末年各*事集团因混战,疆土时大时小。以荆州为例,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各占一块。新占领的*团为*事拒敌、民生息养计,极有可能重新划分郡县。
然年代久远,史料无存,后世史志、世人均以三国时东吴辖荆州诸郡县为正统,而非蜀汉国境,邵陵郡与高平县之设立只记东吴不记于蜀汉也。后世史官因之。即便是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等绘制《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99年版)时亦然,所绘三国版图显示已至蜀汉景耀元年,东吴永安五年,即公元年。
至于高平县何时废置而省入邵阳县的呢?
南北朝的《宋书.地理志》、《南齐书.州郡志》均有高平,唐太宗时期所修《晋书》亦含“邵陵郡有高平”语。梁、陈二代史无志。《隋书》无高平,然邵陵郡建兴、武冈二县,省入邵阳。昔旧志云,“高平贞观时省入邵州”。清康熙七年()刻本之《新化县志》云,“唐贞观时入邵州。五代衰乱为蛮獠所据。”查唐太宗“贞观之治”乃公元-年间之事,故高平废县取贞观十三年()。
综上所述,余认为高平县当存世于公元-年间,县史计有年。
三
高平县域
本地清代名儒邹文苏(-83)所作《高平考》载诸《湖南文征》,云“今新化县南百里,有灵真、长鄄、常福、金凤、大坪、栗坪、朴塘、石脚、九龙凡十都(笔者注:此“都”实为“村”也),广五十余里,袤七十里,统名曰高平。”是“高平”不假,若以为这是“故高平县”范畴,此言则谬之既远,且误后人识别也。
查邹先生所在时代,除以上十都,尚有高凤、龙源、龙塘三村,于同治元年()年因粤匪蹿湘而办团练,龙源、龙塘始划出去分别归亲睦团与敦信团辖管;永宁七都、永宁八都尚有福田、金壁、文田、锡溪、奉家五村未算在内,连邹自身所处之罗洪村也未在列。
汉代“高平男”所辖县境怎么可能只有如此小小地块耶?余以为,其所列十村充其量为拱卫县城之周边村落也。即便是其子、堪舆大家邹汉勋(-)在道光《宝庆府志》中所绘之高平县域也甚为保守。
诸君须知,爵制乃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等级制度之一。旧之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
爵不具备行*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孟子·万章下》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礼记·王制第五》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此制较为适合平原地带,一旦在荆湘之山地丘陵划分疆界,为*治名位、经济权利、民生供养以及*事险要计,则往往借助河流山脉。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余今将心目中的“高平县”界以文字表述如此:
东至涟源花桥,东南沿红毛岭、朗概山、猪栏门、白水洞、铜柱滩;
南至对尖峰、白云岩(宋时为堵梅山蛮南侵邵州郡城,故移关卡至牛栏寨、雷公岭)、*金岭(新化立县后,高平转入新化时移至文斤山)、伏龙山鹅公岭、九龙山;
西南沿大禾界、狮子山、金字寨、十里山、鱼溪山、东山印至隆回一都之司门前金潭南面的棒掌山、胖古垴;
西至雪峰山脉的白毛界、青山岗界、虎形山、大山界、风车巷、红岩山、奉家山对丫坡,西北界岗东、杉木垴、将*山、笋芽山;
北至琅塘天星界、壶峰寨、横阳山白岩寨、尖岩山、凉山印、仙鹤岭,东北由牛角寨、癞子岭、辣椒山、横柏岭至红毛岭。
宋代新化县大阳乡、永宁乡及今溆浦岗东、隆回北一至四都地均属高平县境。东西距离约80公里,南北距离约60公里,面积近平方公里。
若问何所据?一据新化、隆回两地之《陈氏族谱》及《平越陈氏族谱》载,
新化鹅塘陈氏始祖伯万公,字顶一,号金峰,原籍江西泰和县儒衡乡丰城里圳上早禾渡梅子坡,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任湖广招讨宣抚防御使,携子元和、亨和及孙子多人由湖北沔阳经潭州湘乡至高平县大阳三都,驻*横阳寨(今西河镇鹅塘),卜居于此。
由此可见,大唐贞观后,高平县虽不复存在,但梅山内部尚认大阳乡为高平县之大阳乡,口耳相传。
二据清道光年间的安化人、云贵总督罗绕典(-)所作《笕溪诗集序》,曰:“新邑苏君铁卿,余同年友也。道光乙酉以明经选,每谒吾师祁春浦先生席次,辄谓邵之高平得二士焉。”遍查诸籍,高平苏氏少之甚少,又何来诗人?故苏氏籍贯、笕溪不在文苏所说之“高平”域内。此序所称“邵之高平”,必在故高平县(时属新化县)大阳乡也。
三据今《湖南省志.地理志》(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96年初版,年修订版),经当代地理学家们充分考证,“高平,分益阳县立,今冷水江市和新化县、新邵县、隆回县等地。故城在今新化县西南。”现将清代隆回一都司门前、四都七江及永宁一都长鄄南面村界等与东汉之荆州刺史部所辖之长沙郡西南部与零陵郡西北交接处叠加,发现高度吻合,几近无缝对接。而北部、东北及东南线则囊括后来的新化县大阳乡全境。
四据今“新邵县”百度百科介绍资料,其“沿革”云:东汉,分属昭陵县、昭阳县、益阳县;三国初属蜀,后属吴。县境分属昭陵县、昭阳县、高平县。
四
其他
.高平故地划入新化
宋熙宁五年壬子(),章淳、蔡煜二人开梅山后,世人传闻:新化首任县主、原梅王苏甘将隆回地换高平地入新化。此言差矣。何故?
高平素有文斤山,《唐书》载:邵阳有文斤山。邵阳旧志亦载:唐元和中年(),邵阳县令潘滔作《文斤公祠记》,言文斤山在邵阳县境。宋淳祐五年已巳(),龙山《普济广记》也道邵阳有文仙山。*和淳祐,在熙宁五年()后。
由此可见,宋时高平尚未划归新化。过去传闻高平本邵阳地,隆回本新化地,后来互易之。余以为当在元代。
2.高平县故址
明嘉靖二十八年巳酉()《新化县志.古迹》载,“高平废县在(新化)县南一百里永宁乡,地名石脚。故址犹存。”清乾隆、道光、同治《新化县志》均按其说载之,清康熙、道光《宝庆府志》亦然。邹文苏也有写道,“廨署湮沦,故老犹识其处”。
3.侯田之名
道光《宝庆府志.藩封》载,公元年,晋明帝司马绍太守二年,封尚书令郄鉴为高平县侯;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公元)派洪都(今南昌)人文斤为高平县令;南北朝宋武帝刘骏大明二年()封胡思为高平县男。陈时废去这个爵封。
《宝庆府志.唐》载,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一年(80)封其子高平郡王约为邵王。可见直到唐代,高平虽已撤县,但作为封地仍然继续存在。而侯田距县署石脚(今小坳村)仅七八里地,山川秀美,田土肥沃,为历任县侯之生产经济的良田沃土是也,故得“侯田”地名。
4、隆回
年版《隆回县志》载,“明洪武五年(),隆回巡检司在今司门前设立。清道光二十二年()裁撤。”
高平县设立时,隆回地,仅辖隆回一都、二都、三都、四都,其余隆回五都、六都、七都、八都管辖地皆先后属于武冈、都梁、邵阳诸县。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