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通过城市中心性理论研究分析江西省中心城市 [复制链接]

1#

城市中心性是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首次提出中心地和中心性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以后,国外学者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中心性测度模型,这些模型各有优缺点,至今尚未完善。中心地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以江西省为例,采用中心地理论分析江西省的中心城市中心性。为什么要以江西省为例呢?一是11月3日今日头条有一位叫“痛并快乐之要努力”的网友发私信建议城镇规划君分析一下江西省的行*区划;二是曾经在网络上有一个关于江西的梗,这个梗叫作“环江西圈”,包括环江西高铁圈(目前已经被破除了)、环江西5G圈(目前已经破除了)、环江西高校圈(周边的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都各自拥有数量不等的高校,唯独江西省只有1所“高校”南昌大学)、环江西经济圈(江西省周边6个邻居省经济总量都远高于江西省)、环江西国家级新区圈、环江西自贸圈、环江西万亿省会城市俱乐部圈等。这说明江西省真的有必要优化调整地级行*区划,着力培育具备在全国范围内竞争的中心城市。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以江西省为例分析研究江西省的中心城市及行*区划优化调整。

一、江西省城市中心性分析

(一)指标与模型的确定

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中心城市借助各种物质流,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周围区域进行有效的辐射带动,那么在中心城市的中心性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中心城市能为周围区域提供服务的能力等指标。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动态性和完备性等原则,分别选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可以反映研究个体的城市化发展现状,并可以反映中心城市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强度)、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反映研究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强度计算来自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反映研究个体和周围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反映了中心城市与其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的阻力情况)等4个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计算城市中心性强度。在计算城市中心性强度时,考虑到不同的指标在城市中心性强度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本文采用了特尔斐法(Delphi)对指标进行赋权。

(二)城市中心性计算结果

江西省内城市之间联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路运输实现。因此在距离指标选取时上利用了公路通车里程数;非农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两指标的统一为市辖区资料,其数据采用国家住建部年10月份发布的《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根据特尔斐法对非农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流强度的权值分别赋值:0.4:0.4:0.2,根据城市中心性计算公式,得到江西省11个主要城市的中心性强度指数,并将计算结果做进一步排序。可以看出:1.城市之间的中心性强度指数相差悬殊,这不仅表现在中心性强度指数最大的南昌市是中心性强度指数最小的鹰潭市的17倍,同时还表现在11个城市的中心性强度指数分布也很离散,其变异系数达到了0.24。反映出整个城市内部联系不强,其城市中心性强度发育缺乏联系;2.江西省11个城市的中心性强度指数分布呈现出分形特征。通过计算得到其分形维数为Df=4.53,反映出江西省城市中心性指数的体系分布依然处于低水平的均衡发展阶段,中心城市发展不足,存在缺位现象,即缺乏次一级的中心城市。因此,江西省难以形成中心城市的有效集聚,这也是江西省为什么在全国城市经济发展中落后的原因。

二、江西省中心城市选取

(一)选取的原则

江西省重点城市和中心城市选取的原则是:首先,按照计算获得的各个城市的中心性强度指数大小进行选取;其次,由于中心城市是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中心城市的空间分布应该遵循均衡性的原则;第三,考虑行*区划的原则;第四,考虑城市等级数量分布的“金字塔”规则,城市等级越高,城镇数目越少;第五,考虑城市体系的分形变动原则,即城市中心性强度指数分布呈现动态变动,由均衡型分布首位型分布自然型分布的过渡规律。

(二)中心城市的选取

根据城市中心性计算结果,在江西省11个基本地域单元的城市中心性强度值组成的由大到小排列的数列中,存在着几个有临界意义的点:1.南昌市(0.)和新余市(0.)之间的差值在整个数列中最大,两者的中值0.可以作为核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临界值,即划分城市等级的第一个分界点。显然,南昌市可以作为江西省的第一个等级的城市——省域中心城市。2.新余市和九江市之间存在一个临界点,说明新余市的中心性强度比较大,可以作为赣西地区的主区域中心加以培育。但是,这个临界点不适合作为省域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分界点。鉴于九江的区位和交通地位,以及“昌九工业走廊”和“昌九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九江市可以作为江西色的副省域中心加以培育。3.在九江市(0.)和萍乡市(0.)之间存在着整个数列中第三个较大的差值,两者的四分位值为0.,可以作为省域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临界值。亦即此处可以作为划分城市等级的第二个分界点。4.考虑到景德镇和赣州的中心性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将它们作为江西省的主区域中心城市,而将其它城市作为江西省的副区域中心加以培育。5.赣州市的城市中心型在江西省仅次于南昌市,且行*区划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均过大,有必要将赣州市分为两个地级市,即一个以赣州为中心的地级赣州市,另一个以现县级瑞金市为中心的地级瑞金市。

从中心城市的选取和中心型计算分析,江西省可以形成一个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南昌市,两个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市、九江市,两个省内区域中心城市——新余市、景德镇市。根据中心型城市选取的原则提出了以南昌作为主省域中心,九江作为副省域中心,新余和景德镇作为主区域中心,其它6个城市作为副区域中心的城市群体系建设方案。

三、关于江西省行*区划调整的建议

通过中心性强度指数计算发现,城市之间的中心性强度指数相差悬殊,且分布呈现出分形特征。可见,江西省的整个城市内部联系不强,其城市中心性强度发育缺乏联系,中心城市发展不足,存在缺位现象,难以形成中心城市的有效集聚。这也是江西省为什么会落后于周边的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的根本原因。根据分析,城镇规划君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力提升省会南昌市的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规模的主导性指标,在一个省域范围内通常用首位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来表示。城市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口、经济等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城市首位度越高,其凝聚力和聚集力越强,带动地区经济的能力就越强,该区域的发展规模化经济效能也越大。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省会城市,是江西全省的*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在资本、劳动力等多方面都具有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贡献最高。但与中部其他五个省会城市相比,城市首位度较低,南昌市城市规模较小、投资相对不足,经济辐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一是适度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南昌市应把握国家发展机遇,加强财*、货币*策与产业、外资等*策的协调配合,适度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建立产销良性循环,促进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推动“昌九同城一体化”实质性进展,强化省城经济辐射功能。南昌市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特别是武汉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南昌必须突破“土地瓶颈”,发展“大南昌经济”。全面推进“昌九同城一体化”和南昌都市圈实质性进程,加快编制区域共同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圈内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从产业分工、城市功能布局等多方面考虑,实现城市规划一体化;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发展相互承接、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的产业格局;整合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建立区域统一市场,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积极开发和共享金融、信息、中介、文化、旅游等战略优势资源,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带动南昌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扩大南昌市经济影响力。

三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国民经济效益。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南昌市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与高校强强联手,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技术依托,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大对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增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国民经济效益。

(二)积极培育赣州和九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什么是省域副中心?省域副中心是相对省域中心而言的新中心。在省会城市这一个中心集中了更多功能后,由于人口、资源、要素集聚太快,造成周围被吸空的虹吸效应,所以加快建设多中心建设显得非常迫切。比如过去北京作为全国*治经济中心,周边就有一个河北贫困带。为江西省这样一个人口万、国土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和地区生产总值2.47万亿元的中等省份,没有一定规模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不行的,一个还不够,二个也不多。但谁能担此重任,要靠实力说话。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赣州市与九江市符合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条件。江西省可以借鉴湖北省确定襄阳市和宜昌市为副中心城市,广东省确定湛江市、汕头市和珠海市为副中心城市,河南省确定洛阳市为副中心城市的经验做法,把赣州市和九江市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进行重点培育。

(三)优化调整江西省地级行*区划

江西省的地级行*区划相比周边省份来说是不够科学合理的,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小面积地级市太多,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和景德镇市均为袖珍型地级市,行*范围太小,导致行*壁垒太多,影响了现实中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行*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上饶市、九江市和宜春市等个别地级市行*区划比较畸形,如上饶地图呈“H”形,九江地图呈“一”字形,宜春地图呈半圆形,现实中难以发挥地级市的辐射及带动作用,多个县市行*区划归属不太理想,难以受到地级市辐射带动。三是地级市行*区划不够均衡,不利于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大的太大,如赣州市全市总面积.64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3.6%,人口高达万,比省会南昌市人口万还要多万人,但经济发展程度与行*区划配置却不匹配;小的太小,如新余市总面积仅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万人,还没有昆山市、晋江市等县级市人口多;宜春市则中心城区规模太小不仅“小马拉大车”,中心城区还偏居全市西南,东部几个县市的人几乎很少去宜春市中心城区;而省会南昌市则略显小气,市域范围狭窄,发展空间受限,经济总量太小,城市首位度太低,没有发挥省会城市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江西省的地级行*区划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一是可以考虑将高安市、丰城市、永修县、余干县划入南昌市,实现强省会战略升级。目前的南昌市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在中东部地区太弱,仅比山西省会太原市强一点,与重庆直辖市、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和湖北省会武汉市差距太过遥远,就是与周边安徽省会合肥市、湖南省会长沙市相比依然等差距明显,如果南昌市学习成都市合并简阳市市、济南市合并莱芜市、长春市合并公主岭市、合肥市合并巢湖市等做强省会城市的经验,从行*区划上扩容升级后,南昌市的城市实力将快速提升,有利于带动周边县市发展。二是可考虑将鄱阳县、婺源县划入景德镇市,壮大景德镇市。景德镇地处江西、安徽两省交界处,北边的安徽池州市、*山市两市经济较弱,景德镇本身家底较厚,扩容后发展空间大增,未来有望成为两省交界处的区域中心城市。三是可考虑将万年县、弋阳县划入鹰潭市,做大鹰潭市规模。四是可考虑将上高县、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划入新余市,进一步做大新余市规模。五是可考虑从宜春市划出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宜丰县、上高县,将地级萍乡市全境和吉安市安福县并入宜春市,目前的宜春市区位置太过靠西,与市境东北部各县市经济联系不便,难以带动或者协调地区发展。宜春合并萍乡后,可专注于本区域周边发展,向西与长株潭靠拢,建设长沙、南昌中间的节点城市。

六是增设修水地级市,中心城区设在修水县(修水可考虑撤县设区),行*区划范围包括修水县、武宁县、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宜丰县。修水县地处三省九县交界处,长沙、南昌、武汉三个省会的中心点,地理位置优越,设立地级修水市,可建设赣西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七是增设瑞金地级市,中心城区选在瑞金市,行*区划范围包括宁都县、瑞金市、兴国县、广昌县、石城县、会昌县。在抚州、赣州之间的广大区域,缺少区域中心城市,增设地级瑞金市,建设赣东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为瑞金是一个红色与绿色并存的城市,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苏区时期*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诞生地、云石山中央红*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等。在赣州下辖的3个市辖区、14个县和1个县级市中,似乎瑞金市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不仅在江西省内,可能大部分外省的人也听说过瑞金。目前瑞金已经成为了赣南、闽西、粤北的商业贸易重要城市。如果把瑞金及周边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剥离赣州,成立地级瑞金市,整个瑞金市可以把中央苏区作为一张名片,吸引江西省及国家更多的*策及资金投入,努力实现中央苏区的复兴腾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