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实际的案例,看看王守仁在现实中是怎么践行他的阳明心学。
宸濠之乱
出场人物:王守仁
相关事件:宸濠之乱
一句话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明史》
/p>
正德十四年(),王守仁四十八岁,到江西已是第三年。他表示身体略有不适,向朝廷请了病假,但是未获批准;又听说祖母病危,自言寸大乱,请朝廷另请高明,依旧不允。
你就是朝廷请来的高明,怎么能让你离开?况且,还有更大的麻烦等着你去解决。
惊变
三年前(),王守仁还在南京广收门徒、钻研学术。因为提出要为陆九渊的学术平反,得罪了朝中理学家的他,明升暗降,离开了京城,.从此淡出了大明的权力中心。
然而朝廷还是需要他。-纸任命下来,升王守仁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刚享受几天优渥生活的王守仁,又被朝廷扔到了穷山恶水、凶徒环绕的地带。王守仁没有推辞,带着几位仆从,欣然赴任。他深知,这里由于地势险峻,人口复杂,又处在三省交界处,几十年里匪患不绝,朝廷多次围剿都铩羽而归,是国家的心头之患。他来到江西,带着-群比盗匪还凑合的乌合之众,花了两年时间,荡平了为患多年的巨寇,还百姓一片安宁。
正德十四年,虽有余波,但匪患渐息。王守仁的身体状况不太良好,又听闻自幼慈爱的祖母已病.重,便提请辞官。朝廷没有批准,又恰逢福州发生兵变,需要他前往调查。无奈,他只能带着自己的随从,乘舟从赣江而下,准备赶往福州。六月十五日,行至丰城,知县出迎,告曰,宸濠反。
担当
宸濠,指封地在南昌的第四代宁王朱宸濠。宁王在多年前便已表现出野心,利用自己的财富,大肆招揽地方人才与匪寇,又买通了朝中权贵,连首辅杨廷和都受过他的贿赂。杨廷和从未想过宁王要反,又担心朝廷调查宁王会祸及自身,一直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实在不得已,便提出剥夺宁王的护卫以示惩戒。但此时,宁王已经羽翼渐丰,听到朝廷有异动,以为自己野心暴露,再不动手怕是来不及了,于是起兵造反。
王守仁于弘治五年中举,当时跟他一起中举的有胡世宁和孙燧,三人关系极好。在王守仁进江西剿匪之前,胡世宁和孙燧已先到了江西任官,共同对抗密谋造反的宁王。胡世宁不畏权势,冒死上疏,被宁王构陷下狱,即便受尽折磨,仍多次上疏揭发宁王的逆行。孙燧明知必死,却视死如归,他将家眷送回家中,独自留下,暗中加强地方武备,坚守到最后一天,在宁王起兵时慷慨就义。
王守仁听到这个消息,百感交集。虽然此刻,身体还有些不适,内心仍挂念着亲人,可如今国家有难,又如何推辞?又怎能推辞?
设计系之一身,万死不能推辞!
奇计
王守仁与几位随从当时仍在舟上,立刻选择折返。贸然前往斥责宁王,虽然解气,但也已无意义。只有找到平定叛乱的办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几位随从突逢惊变,都难免心事重重,但见王大人镇定从容的姿态,不由钦佩。结果不多时,王守仁指挥官船靠了岸,带着他们匆匆忙忙逃离,拐了几个弯,又躲进-艘小渔船内。随从们满头雾水,但不久便听见外面的风吹草动,知道是宁王在秘密派人搜查王守仁的下落。
随从们逃过一劫,不禁长出口气,却发现王守仁的脸色依旧严峻。王守仁说:“事发仓促,两京必无防备,我想让叛军留在南昌多待几天,你们有什么办法?”
随从们觉得王大人真是异想天开、不自量力,但王大人好像想到办法。他安排几位随从四处散布谣言,声称两广有四十八万大军要秘密进入江西办事。宁王果然生疑,按兵不动。王守仁趁此机会,星夜兼程,赶回吉安府,见到了往日跟随自己剿匪的手下。
仅凭吉安一地,还远不足。王守仁继续疑兵战术,传檄四方,列数宁王罪行,令江西诸路起兵平乱。同时,王守仁还制定了一套勤王军夹攻南昌的“秘密计划”,并故意让宁王截获这一情报。宁王惊疑不定,在南昌待了十几天,终于发现是假的,愤怒地点起大军,沿江东下,势如破竹,连克九江、南康两城,往安庆逼近。而此时,王守仁终于聚集起平叛的数万义军。
奇迹
七月十三日,王守仁从吉安出发,十五日至樟树,与相应号召而来的各地义军会合,王守仁在此与众将士誓师。十八日,义军来到丰城驻扎。.王守仁回到不久前他仓皇逃离的地方,遥望南昌,或有诸多感慨。他定下了计策:顺流而下,直取南昌!
南昌是宁王的大本营,因其倾巢而出,守备正空虚。二十日,义军轻松攻克南昌。宁王听说家被偷了,方寸大乱,连忙回救。消息很快传回了南昌,王守仁问众人如何应对,大家都说,敌势强盛,应据城坚守,徐徐图之。王守仁表示,说得很好,但不太对。
众人非常无奈,大伙都知道您王大人用兵如神,偏偏就喜欢搞这种军事民主。大伙都是庸人,您就搞一言堂吧,过往事实都已经证明,让他们来指挥,这支部队早就解散了。
但王守仁是出色的教育家,走到哪里都不忘“教书育人”,他谆谆教诲道:“敌人的势力虽然强盛,但却没有遇到过强大的敌人(众人闻言侧目,您是说我们很强大吗)。从组织成分.上看,又多是用爵禄收买的盗贼。如今他们进攻受挫,退守失据,已经没有多少战意。正应该立即出兵,夺其锐气,不让他们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既已定计,便即出兵。二十四日,义军于南昌城前截击叛军,叛军乍逢战斗,-阵慌乱。但发觉义军的战斗力不过尔尔,不禁放下戒备,展开追击。却没想到,这是王守仁的诱敌之策。叛军追击未远,遭到埋伏,大败亏输,一路退到鄱阳湖。
宁王不肯认输,自己酝酿十几年,岂能被王守仁花了十几天拼装起来的杂牌军打倒。他还有自己最大的筹码,身为藩王所积累的财富。二十六日,宁王召集叛军,用金银珍宝刺激人心、提振士气,准备决死-战。然而,王守仁早就准备好最后一击。就在他们昂扬士气、蓄势待发时,各战船突然燃起大火,让全军陷入混乱之中。王守仁的火攻突袭,浇灭叛军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战意,一举奠定胜局。慌乱中,宁王朱宸濠及其世子、谋士皆被生擒。酝酿多年的宸濠之乱,仅四十三天便宣告结束;而以王守仁出兵计算,更不足旬日。不是奇迹,都无以说明王守仁的功绩。
素材解读
01素材解读角度一:个人与社会
在宁王叛乱之前,王守仁本因祖母病危的消息而归心似箭。然而,宁王叛乱的消息传来,让他即刻打消了回家的念头。祖母是他年幼时最亲的人,他并非不想赶回家去见祖母的最后一面,可国难当头,何以家为?正是这样的信念与担当,让他成功平定了叛乱,也让他最终与祖母天人永,隔。任凭他在书信中留下多少泣血之言,都再也.无法相见。
不只是王守仁,他的两位同年都秉承着“江山社稷为重,个人私情为轻”的信念,不畏权势,不恤前程,只为维护心中的道义,只为挫灭邪恶而自私的野心,只为守得一方安宁。这个世界上需要忠义正直之士,也从不乏忠义正直之士。他们肩担道义,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示例
/p>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从不乏肩担道义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战斗,纵是漫漫历史长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耀。明代中叶,宁王朱宸濠野心膨胀,蓄养盗匪,强夺官民,密谋造反。有胡世宁不畏权势,首发其恶,身陷囹圄;有孙燧坚守不去,仗义劝阻,慷慨就义;更有王守仁临危不惧,智勇兼全,最终平定叛乱。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最终让正义与和平重新照耀人间。
标题范例:《有轻如鸿毛,有重若泰山》
相关主题:家国情怀、投身社会、肩担道义等
真题链接:年浙江卷《自我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冲突》、年天津卷《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02素材解读角度二:时局与应变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王守仁平定宸濠之乱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最佳写照。
王守仁用兵,讲究“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突逢变局,不可慌乱,慌乱的杂念只能影响对时局的判断。只有让内心先定下来,才能冷静地俯瞰全局,把握事物的终始和脉络,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听闻叛乱后,王守仁没有前往阻挠,也没有远离逃遁。他深知,平叛的关键,在于足够的军事力量。他知道,自己身负盛名,又是南赣巡抚,将是宁王的眼中钉,于是提前预判到宁王的追捕,成功逃回自己剿匪的大本营。回到吉安,他.也没有贸然出动,而是充分把握到宁王的心理,广布疑兵,为自己争取了凝聚力量的时间。甫一出兵,便是势如破竹,-锤定音,十日之内彻底平定叛乱。自始至终,他都把握到时局的关键,最终平定叛乱,举重若轻。
示例
/p>
苏洵曾言:“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明中宸濠之乱,王守仁突闻惊变,临危不乱,而是冷静地审视着全局,精准地把握到利害,最终得以迅速平定叛乱。沉着冷静,遇事不慌,是为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今天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必须保持的心态。唯有处变不惊,不为心中杂念与外界纷乱遮蔽住双眼,才能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看清现实,把握机遇,成就非凡事业。
标题范例:《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相关主题:处变不惊、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等
真题链接:年上海卷《个体与进程》、年上海卷《预测》
——————————————我是干货分割线——————————————
看完今天的历史素材,大家收货如何呀?有没有为王守仁平叛过程中的临危不乱和举重若轻所折服呢?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厉害角色。像春秋时,有“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唐朝时,有郭子仪单骑见虏,“诸羌骇瞩”“拜以投兵”。他们过人的胆识与人格魅力,都让人钦佩不已。
大家都还知道哪些让人荡气回肠,心向往之的故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哦~